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介绍 > 混谱五安徽黄山崔氏族谱

混谱五安徽黄山崔氏族谱

发布时间:2021-4-3 20:45:53   点击数: 5 次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682961.html

混乱的族谱(五):安徽黄山崔氏

“混乱的谱牒”是一个连载的栏目,介绍全国各地崔氏族谱中发现的常见谬误。谱牒是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但它也是封建社会中展示家族地位的重要工具之一。历代谱牒普遍出现名人攀附、世系伪造等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本期的主题是:

谱匠的祸害

参考谱目:

敦本堂–《仙源崔氏敦本堂支谱》

惇叙堂-《仙源崔氏惇叙堂支谱》

敦五堂-《仙源崔敦五堂支谱》

聚居地:安徽黄山

创修年代:

明万历戊子(年)

续修年代:

敦本堂-清嘉庆甲戌(年)、民国辛未(年)

敦五堂-清道光丁酉(年)、民国己巳(年)

本族族源

崔寿一于宋末元初自宛陵洪林(今安徽省宣城市)迁太平东乡之赶坦(今安徽省黄山市甘棠镇),被尊为一世始迁祖。外纪统谱世系则追溯到汉代崔篆,内纪宛陵世系追溯到唐代崔群,称其定居宣州城东演水桥,其后迁姑山北麓傍南湖襄塘(又作南漪裏塘),再迁洪林石墩。

“混乱的族谱”评点:

本期介绍的崔氏族谱为皖南的甘棠崔氏。这支崔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太邑崔氏(明代)和仙源崔氏(清代、民国)。按族谱记载,一世祖崔寿一为宋末元初人,传至四世祖崔融、崔和两兄弟分为东、西两房。所参考的三套族谱,敦五堂为东分八世祖崔熯后裔,敦本堂为东分八世祖崔熖后裔,惇叙堂为东分八世祖崔炆后裔。

关于《仙源谱》的由来,谱序中交代了历代修谱的过程。

《太邑崔氏宗谱》明万历戊子(年)程文绣撰“崔氏宗谱后跋”:

岁戊子,龙泉、镜义、轩钟、光宇徵倡谋于族彦弘庵、龙峰、果轩公,与夫达训、试鼎、诰治诸君之缉统谱。

《惇叙堂支谱》民国八年(年)陈之澍撰“仙源甘棠崔氏修谱序”:

自万历以后,族谱未再续修,代远年湮,支派愈多,则辑订倍难。

《敦本堂支谱》民国二十年(年)崔云虬撰“跋”:

惜族谱修自前明,沧海桑田,世事屡变,残篇断简,散佚甚多,求之九派十二分中,仅存者寥寥无几焉。

《敦本堂支谱》民国二十年(年)“领谱字号小引”

按崔氏宗谱修自前明万历戊子后,因迭经兵燹,所存无几,设非各分各房清理支谱,无以立宗谱之基础。

《仙源谱》是在明万历戊子(年),由崔龙泉等人提倡创修,再由族彦(宗族里有学识之人)崔弘庵等人编修。自明万历年编修《太邑崔氏宗谱》后,由于兵火、迁徙等原因,族谱被毁,有一两百年没有合修过。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各房开始重修支谱,但依然没有全族合修。

从时间上看,明万历戊子谱距离始迁祖寿一公的生活时间约三百年。明代以前的元代、宋代、五代十国,均没有任何谱文存世,但却在谱头及谱尾出现了三篇唐代的谱文。这三篇谱文声称为唐代名士韩愈、柳宗元和陆赞所写,年份为唐元和九年(年),距离明万历修谱近八百年时间。

我们先看看其中两篇名人谱文的节选。

唐元和九年韩愈撰“题崔氏家乘”:

夫天子内召拜少司农,将命不遑,还家武城,乃子励则长于宣城,志欲世其家,敦诗莫能夺述博陵世系,笔之家乘俾卒业焉。

唐元和九年柳宗元撰“崔氏家乘小引”:

其高祖骃仕汉,辟主簿,屡疏窦宪之奸,谪长岑长,归隐武城。

了解崔氏历史的宗亲可能一眼就看出破绽了——谱序里所提到的郡望和世系与史不符。首先,最明显的错误是郡望。唐宰相崔群派属清河崔氏,《唐书》里有他的世系,《唐文》里有他家族的墓志,他自己本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派属清河,韩愈和柳宗元作为他的好友也不可能不知道。

韩愈在他写给崔群里的信件《与崔群书》中也提到:

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曰:“何疑?”疑者曰:“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伏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曰:“凤凰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粱也,脍也,?也,岂闻有不嗜者哉!”疑者乃解。解,不解,于吾崔君,无所损益也。

翻译过来就是:

近来有人对我说你确实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了,但是还有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我问他:“有什么不解?”那人说:“人都是有两重性的,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好与不好,不能不分辨明白。但崔清河这个人,凡认识他的,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没有一个不说他好,都佩服他的为人处世,所以有疑惑。”我回答说:“凤凰和灵芝之类东西,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者,都知道是美好的象征;青天白日,最粗笨的下人也知道它的清爽明亮。譬如食物,远方的不同味道的食物,可能有喜欢吃的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人;至于说到稻米、高粱、精炙肉食,你听说过有不喜欢的吗?”心存疑虑的那个人点头称是。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对我崔兄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韩愈在信里表露出他对崔群的钦佩和爱慕,把崔群比喻作“凤凰芝草”和“青天白日”。他在信中称崔群为“清河”,可见他是清楚崔群的宗族派属的,不可能把崔群当作谱文中的“博陵世系”。

再之,我们从《唐书》中可以看到,崔群共有三个儿子:崔严、崔充和崔浑,并没有谱文中所说的崔励。当然也许会有人把此归咎于史书上的缺记,我们姑且存疑。

所谓柳宗元的谱文也出现同样的严重错误。唐太宗命令编修的《氏族志》早在贞观十二年(年)已出版,对各士族有全面覆盖。谱文中所提到的“崔骃”实为博陵崔氏的先祖,崔群不可能认其为祖先。崔骃祖籍涿郡安平(即博陵安平),并没有居住在清河崔氏聚居地武城。

笔者另外在浙江的谱牒中找到相似的唐代谱序,但谱牒却另有统宗世系版本(应该说是更离谱的版本)。在江南一带普遍出现以崔群为远祖的各种统宗世系版本,同时又出现相似的唐代名人谱序,很有可能是同一时期活动于江南一带的谱匠所为。

如果有谱匠参与了崔氏族谱编修,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加入的呢?覆盖内容有哪些呢?我们从明万历谱的谱文中可以找到许多线索。

《太邑崔氏宗谱》明万历戊子(年)程文绣撰“太邑崔氏续修世谱序”:

博陵崔氏世族于宣,其瓞绵于太邑者亦既伙矣…琳孙曰群者,擢甲科补翰苑。元和中,拜相左,迁宣州幕府,遂居宛陵之东城。

《仙源谱》最早的谱序(除了以上较为可疑的韩、柳谱文)为明万历戊子谱的“太邑崔氏续修世谱序”。此谱序提出了仙源崔氏的远祖为唐代宰相崔群。这篇谱序马上暴露出谱匠修谱的痕迹了,因为《唐书》里记载了崔琳和崔群的世系,他们是不同支派、非祖孙关系的。崔琳属冀州武城房,而崔群属清河小房,《唐书》详细记载了两人的祖辈和后代。

那么这位参与太邑崔氏修谱的谱匠“程文绣”是谁呢?

根据《南陵县志·选举志·例士》记载:

程文绣,字闇斋,授礼部儒士,任郑藩引礼舍人,升楚府长史,署县丞,详《文苑》。

复旦大学李甜在“《九仪九诫》:明清以来宁国府的谱学传播与礼法实践》”也提到:

程文绣是一名普通的南陵读书人,大致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方志中的“例仕”一节,通常指通过捐钱援例所获的官职,可见他的官场起步不高。…虽然他的官场气运平平,但却热衷于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对岐黄之术也有所研习。…程文绣虽然在官方志书中留下寥寥数语,但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却不简单。作为皖南地区赫赫有名的谱师,他参与不少强宗大族的谱牒修撰活动。

由此可见,程文绣通过捐钱,谋得了一官半职。他是皖南地区有名的谱匠。许多达官贵人的家族重金聘请他撰写族谱。程文绣还为《仙源谱》撰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太邑崔氏宗谱》明万历戊子(年)程文绣撰“崔氏历代人文谱略”:

于汉史,见涿郡有崔篆,生骃…骃生瑗…生子实…五世人物蕃衍蔓延于博陵、清河、安州等处。

博陵派有济北守伯谦…徙于定州者仁师…迁安平派曰衍…迁深州派曰造…长阳派曰琳…在武城曰倕…其闾题曰德星里,生六子…郾生五子…琳之孙曰群者,二子,长天福,生元略、元式…;次子天祐,四传有谏议孔彦。七传有汾阳侯美,美生御史洁、司教演,演生僉都犴、县尉狥。狥孙曰敦诗……

《新唐书·宰相世系》对唐代崔氏最显著的十房均有记载。其中以清河为郡望的支派有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清河青州房。以博陵为郡望的支派有安平房、大房、第二房和第三房。

按《唐书》,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早在西汉初期分家,而程文绣却把清河与博陵崔氏的先祖混合在一起。崔仁师属博陵安平房,并无定州房之说。《唐书》并无崔衍,博陵安平房尊东汉崔盘、崔烈、崔钧为先祖。博陵第二房有崔造,并无深州派的说法。冀州武城房有崔琳,并无长阳派的说法。清河小房有崔陲,并非属于武城房。清河小房有崔群,非崔琳后代。崔群有三子,崔严、崔充、崔浑。博陵大房有崔元略,非崔群孙。

除了汉代到唐代世系的颠倒,五代十国到宋代之间的世系也基本可以确定为谱匠捏造的。比如《仙源谱》所记载的“狥孙曰敦诗”,即宋代文学家崔敦诗。

按韩元吉《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崔(敦诗)公墓志铭》:

公通州静海人也,少年中进士科,早有文名。…公字大雅,其氏族自唐为甲姓,五代末有师约者,仕南唐,因家靖海。曾祖珙,祖泾,皆隐德于乡。累世习善奇行,以不杀为劝,号崔放生家。至父邦哲,始业进士,而教子甚力,以子封承事郎,赠宣教郎。

又一次的不攻自破,崔敦诗的墓志铭清楚地记载了他祖上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迁居靖海的。靖海,或静海,即今江苏南通,而《仙源谱》却把他写作了安徽宣城人。崔敦诗的曾祖名崔珙,祖父名崔泾,父亲名崔邦哲,祖上的名字和事迹都与《仙源谱》不一样。进一步证明《仙源谱》的统宗世系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程文绣撰的“外纪统谱世系图”里,除了部分人物列传是公开信息,要错也很难,人物之间的关系几乎都是与史不符,纯粹乱编的。我们现在随便百度一下,都可以看出统宗世系的错漏百出。

《仙源谱》

正史

崔篆生崔骃

《汉书》:篆生毅,毅生骃,均博陵崔氏先祖

崔骃生崔琼、崔瑗、崔炎

《汉书》:骃生章、盘、瑗,均博陵崔氏先祖。崔谅是崔琰的孙子,属清河派

崔寔生崔勳(广平清河派,灵州别驾,迁清河)、崔廉(迁安阳)、崔熹、崔照

《唐书》:寔生皓,均博陵崔氏先祖

崔杰生崔浩(官司徒,清河人)

《魏书》:玄伯生浩,均清河崔氏先祖

崔浩生崔熊(居博陵)

《魏书》:“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

崔熊生崔贤,崔贤生崔伯谦(字士逊)

《北史》:文业生伯谦,属博陵大房支派

崔华卿生崔干(讳民干)

《唐书》:叔重生干,属博陵第二房支派

崔干生崔仁师

《唐书》:昂生仁师,属博陵安平房支派

崔仁师生崔元机,崔元机生崔续

《唐书》:仁师生揣、擢、摄、挹,属博陵安平房支派

崔续生崔琳(由贝州迁吴兴之乌程)

《唐书》:神庆生琳,属冀州武城房支派

崔琳曾孙崔群(迁居宛陵之城东)生崔天福、崔天祐

《唐书》:琳生儼、睦,属冀州武城房;群生严、充、浑,属清河小房支派

崔天福生崔元略、崔元式(侨居钱塘)

《唐书》:儆生元略,属博陵大房支派

问题不止出现在“外纪统谱世系”,“内纪宛陵世系”也是真实性堪忧。最低级的错误就是谱匠没有翻查《唐书》,连崔群的生卒都是捏造的。

程文绣“内纪宛陵世系图”:

群公,字敦诗,号养浩。唐同平章事,赠司空。生于宝应元年壬寅三月初一日卯时,卒于开成二年八月十三日午时。

如果我们翻查正史就会发现

《旧唐书·本纪第十七下》:

大和六年,八月辛酉朔,吏部尚书崔群卒。

《新唐书·崔群传》:

(崔群)卒,年六十一,赠司空。

程文绣的自编的版本称崔群生于年,卒于年,享寿75岁。

而正史记载崔群生于年,卒于年,享寿71岁。

这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的信息,谱匠都没有花费功夫去查,可见接这个工程几乎是个零成本的活。当时家族聘请谱匠来修谱,一般是在祠堂里开展编撰工作的,谱匠除了有金钱的报酬,还是包吃包住的。想想他把别人的家族视为儿戏,以“镀金”的名义,无视别人的列祖列宗,真令人咬牙切齿!

无论是程文绣谱序中的崔氏分房陈述,还是程文绣的崔氏统宗世系,基本上是颠倒历史,凭空想象,把崔氏两个郡望的名人名士互相串连。甚至可以说,他连正史都懒得翻,即兴创作了所谓的“外纪统谱世系”和“内纪宛陵世系”,蒙骗了信任他的崔氏族人,误导了后世的崔氏子孙。

但仙源崔氏人才辈出,有学识之人大有人在,难道他们就没有发现这些明显的谬误吗?其实他们早就发现了,在后来的续修里备注了他们的疑虑:

但世变,古今抄謄讹谬苟不订证,族胡以明,乃取先人旧笔,序其世次,而图之在前代者,信以信,疑以疑,不敢自作聪明,以为之增损,至近世独加详焉。

由于古人有过强的“尊祖敬宗”的观念,因此前人写的谱,不可以篡改,明知道是错的,也只能暗示其中的问题,不敢擅自纠正。之前我们看过的《南城谱》也有相似的经历,明知道世系追溯到清河崔氏,但郡望却千百年来称作博陵。笔者认为,这个做法是不正确的。明知道是错,却坚持错下去,这不是“尊祖敬宗”,而是极为“不孝”的行为。亲爹没认成,还认了别人当爹,从这个角度看,不是非常明了吗?

小编非常同意某网民对吕氏《天启谱》的评价:

我们是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更应该是历史文化的批判者,我们手捧吕氏先民留下的上千本族谱,可以视它为珍宝,但我们应该知道攀附名人为祖,利用人们追祖的好奇心乱编一条线流世历来是族谱的顽疾。自古以来,吕氏就无有一本接近真实的源远流长传世之谱,综其原因,除中国兵匪不断,朝代更替频繁,致使族谱焚毁而不继外,再就是唐前皇权对民间修谱的限制,及人们心理的变化。

正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之父苏洵的《嘉佑集》卷十四?谱所写:“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试想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天启谱》所载流世有几分真实?

在现代资讯发达的科技时代,我们具备前人没有的条件和技术。若我们不加考究地利用旧谱的“统宗世系”,那是对祖先的不尊敬,也是对子孙的不负责任。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评判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修谱者。

山下佳人

感谢您对原创及历史研究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js/994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