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唯一一座以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命名的山。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
诗仙李白被认为是题诗黄山的第一人,他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的经典诗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使得神奇的黄山峰林地貌形象,第一次在诗歌中亮相。
然而真正让黄山名扬天下的是明代一位远离仕途,志在壮游天下的读书人,他叫徐霞客-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学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经常出门旅行的人都以驴友自居,那这位徐大侠客就应该是我们驴友界顶礼膜拜的祖师爷了!从他22岁第一次离家出游直到56岁病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徒步跋涉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森林江河。“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所著《徐霞客游记》(多万字,遗失多万字,仅剩60多万字),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也因此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分别于年3月和年10月两次游历黄山,如此一山二游的经历,在他一生的游历生涯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足见黄山在他心中的分量。带着游历名山大川的识见,他用一句话回馈了黄山亘古的守望“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句话被后人引申出一句广为传颂的美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是第一次游黄山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
第一次来黄山还是在8年的五月,那也是第一次带着父母出游。当时汶川地震刚刚过去,黄山游客出奇的少。远离喧嚣的黄山,竟然美得如此通透、纯净。
春末夏初的黄山天气变化还是很快的,晴空万里之时,深谷峭壁,满眼苍翠;细雨绵绵之时,万丈生烟,飞瀑流泉;雨过雾起之时,云雾缭绕,天海若仙。
都说黄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各具特色的,而且黄山气候多变,一年当中有天是要下雨的,有雾的天气居然占天左右。所以一次黄山之旅想尽揽黄山五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再加上日出、日落几乎是不可能的。
十二年后再游黄山,最为期盼的自然是黄山的冬雪奇景。时间的关系我们先是在苏州逗留了三天(也是故地重游)而后又去了西递才和两位铁杆驴友在黄山脚下汇合相约同游黄山。
心不在焉地转了转屯溪老街,说实话没啥特别的感觉,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古城、老街已经有点神经麻木了。除了售卖土特产的店铺之外,就是谭木匠、张飞牛肉........等等、等等全国连锁了,真是可惜了我大中华地大物博、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了!
说了半天重点其实在天气:看照片,从西递开始已经两天了,雨一直下!即时更新的黄山天气预报也让我们越来越忐忑!
这间老药店还是有点意思的,有点民国时期的味道。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迷信这些游客聚集地、商业老街里面的百年老店。
老街中央居然还有一个很小的徽州文化博物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块“宋代歙石砚板”。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歙州婺源龙尾山。苏东坡称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觳里,金声而玉德”。
从老街出来穿过镇海桥就来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打卡景点-黎阳水街。镇海桥,听这名字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难怪,因为它横跨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合口,两肩挑着两条老街,一头是屯溪老街(也称宋街),一头是黎阳水街(也称黎阳巷)。
黎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黎阳县南宋8年(年)并入海宁县(隋改休宁)。南宋时黎阳率水码头上下已经形成街市,明弘治《休宁县志》是有屯溪街的记载。嘉靖十五年()位于横江口的镇海桥建成,黎阳街与屯溪街相连接,屯溪成为“一邑总市”。因此素有“唐宋之黎阳,明清之屯溪”一说。
除了街口的一个“石家大院”是很有些年代的古宅外,老街两侧都是商店、酒吧、咖啡厅,这么国际范的老街反而让我们望而却步,索然无味了。只在街口转了转便转身而退了!
老街、黎阳水街成了打卡,走过场,上山之前唯一的重头戏就是美食了。远离游客集中的百年老店,避开大众点评,跟出租司机反复套词后选定了这家远离市中心的“徽煌府第”。
菜品选择还是相当丰富的,基本上以新派徽菜为主。
党参松茸煨土鸡
生仁泡芹菜
清炒小菠菜
火腿炖笋尖
蓝田花猪肉
红烧臭鳜鱼
比起一顿美食来更让我们兴奋的是从饭店出来,黯淡的天空中居然泛起了几点星光,天晴了!难道。。。努力告诫自己不要想太多!
第二天一大早,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扑面而来,好消息是山上昨夜下雪了,黄山冬雪已经近在咫尺了。坏消息是由于连日阴雨,满目雾气重重,烟波缥缈,能见度不过十几米。
一月本就是黄山一年中最淡的季节,加上今天这个天气,平日排山倒海的人潮,今天竟然如此宁静!
上了缆车,索道外依然是山也朦朦,雾也朦朦。努力调整一下心情,好吧,雪景+清净,值了,做人不要太过贪心。
一出索道,心中的阴霾瞬间便烟消云散,眼前一片玉树琼花,美如童话。
“黄山四季皆盛景,唯有冬雪最销魂”没有亲身领略过黄山雪景之魅的人大概很难体会。
一般的北方雪松,不过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气节。而黄山的雪松之美自然离不开黄山松的天生丽质。名震天下的黄山松绝非浪得虚名,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是黄山的灵魂和象征。
举目远眺,还是尽在咫尺,破石而生的黄山松,或卧或立,或俯或仰,形态各异,张开臂膀撑起片片银色的华盖。
黑虎松气势雄伟,虎虎生风。
探海松扎根悬崖,侧枝向外倾伸,有如玉龙探海。
孔雀松婀娜多姿,展翅欲飞。
黄山知名的古松就不下上百颗,非著名的奇松实在是数不胜数!
一时词穷,不知如何形容眼前仙境般的美景。明朝的潘旦游览冬日黄山,曾写下“玉柱撑天,琼花满树,恍入冰壶,不知人世复在何处。”的溢美之词,真是由衷拜服古人的文笔。
很多低处的松枝形成了晶莹剔透的树挂(或称雪柳)。树挂是在低温环境下,由雾气和水气遇冷凝结在树枝上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象。
挑山工-既是黄山整个旅游景区各种物资供给的保障,又形成了黄山如画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路上和几位正在休息的挑山工师傅闲聊间了解到,黄山大概有多名专业挑山工,他们每次大概需要2个多小时将斤左右的货物运送上山,每天少则两次,多则3-4次,非常辛苦。如果您来到黄山在任何一个角落与他们擦肩而过,请为他们让让路。
大多数游客都会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索道来运送货物,而是采用如此原始、古老的方式-挑山工呢?”原来这些挑山工都是当地黄山脚下的农民,都是由黄山景区统一管理的,获得的报酬大概是1元/斤左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一年下来也有7-8万的收入,这对本乡本土的农民来说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收入了。再有黄山景区群峰交错,从索道站点到各个饭店、景点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只能通过人力解决运输问题。据说现在黄山挑山工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51岁,因为如此劳累的工作让如今的年轻人都望而却步。这些挑山工就是靠着自己的肩膀和双腿穿梭于风霜雨雪、春夏秋冬,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送子女考上了大学!今年某卫视的春晚好像还有一个小品是专门向这些挑山工们致敬的,很感人。
从云谷索道到白鹅岭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轻松的上山路线了,我们还是呼哧带喘,大汗淋漓地抵达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也是我们当天在山顶的住所-白鹅宾馆。唉,老了!
这位老兄也是满脸疲惫,举步维艰,估计在心中正默念呢“中国的这黄山还真不是吹的!”
一路上忙着观景、拍照、喘息,到了白鹅岭已然是午间时分,抬头一望,我去!居然看到了久违的太阳,远处天空中甚至还泛起了淡淡的一抹幽蓝。
海市蜃楼般的黄山电视发射塔,倒更像是海外仙境中的一根定海神针!
原本若隐若现的雪松在阳光普照之下愈加晶莹剔透,银光溢彩。
随着雾气的消散,山、松、石立刻显现出清晰流畅的绝美线条。
恍然之间,天空已经蓝得有点让人将信将疑了!
怎么舍得辜负如此天赐艳阳,短暂的休整之后便直奔已经映入眼帘的黄山主峰-光明顶。
光明顶位于黄山的正中央,海拔米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光明顶虽不是黄山的至高点却因为山顶平坦开阔,炼丹、天都、莲花、玉屏和鳌鱼诸峰尽收眼底。
明朝的普门和尚曾在光明顶上创建了大悲院,年才在它的遗址上建有如今的黄山气象站。光明顶地势平坦、高旷,是黄山日出日落的观赏点之一。
艳阳高照,天开雾散,天哪,云海来了!兴冲冲来到光明顶西侧面朝天海的观景点,居高远眺,天海茫茫。看远处莲花才露尖尖角的就是整个黄山的至高点-莲花峰。
仅剩的雾气在快速下沉,左侧的天都峰,右侧依依相连的鳌鱼峰都已冲破云雾,争奇斗艳!出于保养、维护的原因,天都峰和莲花峰是轮流开放的,轮换周期是五年,年虽然是刚刚轮到莲花峰开放,但是每年的12月到3月属于冬季维护期也是不对游客开放的。
莲花峰海拔米是整个黄山景区内的第一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
光明顶的名号真的不是吹出来的,您知道是怎么来的吗?当然是太阳照出来的呀!有图为证!
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
很快,莲花峰的主峰部分已经脱颖而出,本来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莲花峰,借助董总的长焦镜头得以将如此娇美的莲花捧到眼前。还是别自己费劲攒词了,明代的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
我们刚刚转到光明顶另一侧俯瞰棋石峰方向的云海,董总的一声惊呼“快看,宝光!”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把惊诧的目光投向了董总指引的方向。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就在距我们左下方二三十米的山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光芒四射,七彩流金的彩色光环,光环的中央如影随形,轮廓清晰。(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每个观察者自己的身影)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百闻难得一见的宝光(也称佛光)吗?幸福来得实在有点太突然,有点不敢相信,“我们这是积了多大德呀?”回过神来,手忙脚乱之间赶紧手机、相机;照片、视频一通忙活。不过说实话,无论如何都感觉这几张照片和我们当时亲眼目睹的景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也许是太没经验,也许是当时兴奋过度,太过慌乱。也正是因为这手忙脚乱,结果瞬间就悲剧了,我还是先说说关于吧,后面留个彩蛋!
把搜集到的关于的知识汇总一下和大家分享:
所谓“宝光”其实是一种日晕,是强烈阳光照射云雾表面后经过衍射和漫反射从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奇观。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宝光”奇观的出现要有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因此比较罕见。
“宝光”发生在白天,产生的条件是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宝光。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传说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佛光”的出现,就是“佛祖显灵”。谭钟岳曾有诗赞佛光:“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总之,无论是科学还是佛学,不管是“宝光”亦或“佛光”,都是非常罕见的自然奇景,无论是峨眉还是黄山,能够一睹佛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幸运。天时、地利当然最最关键的还有爆棚的人品,转瞬即逝的机缘都绝对缺一不可。感谢上苍,何德何能,得此眷顾,降此吉祥!心无杂念,祈愿尽行善举,别无所求,只愿家人安康!
现在揭晓一下彩蛋吧,这也算是为此次黄山之行增加了些惊险、神奇的色彩。
与神奇宝光的不期而遇让我们一下子有点忘乎所以,尤其是本人有点兴奋过度,为了能记录下如此千载难逢的奇景,手忙脚乱、变换角度忙着拍照,全然忘记了手机还连着充电宝,结果手机瞬间离手滑落山下不见踪影了。
照片中箭头的位置就是车祸现场,这回可惨了,真是应了老话“乐极生悲”了。不光Mate30Pro阵亡,最主要的是所有苏州、西递和黄山的照片也都跟着殉葬了,这次出行80%的照片可都是用手机拍的呀,尤其是在苏州拍的那些评弹视频啊!我的心那,哇凉哇凉的呀!
同行的伙伴们都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找寻手机的踪影,一眼看不到底的山谷,坚硬突兀的山岩,枝干交错的松树,上哪去找啊,再说这么高的山崖,估计早就粉身碎骨了!正在一声叹息、绝望之际,山脚下一个小平台处貌似是光明顶餐厅的厨房后门,有几个穿着厨师制服的师傅正在闲聊小憩,听到我们在上面聒噪,才得知我们手机掉下去了。其中一个师傅立马就翻过小平台向我们指认的方向寻去,我们直叮嘱他千万注意安全,真佩服这位师傅,身手矫健而且眼神儿超好,没几分钟竟然在杂乱山岗之间找到了手机,又飞檐走壁般地登上了我们观景台的阶下把手机送还到我面前。惊魂未定之余随手拿了一百块递给师傅,他却摇头拒绝了,在我反复坚持只是略表谢意后,这位憨厚的师傅才勉强收下。在此再次特别感谢一下这位朴实、热心的师傅!
看看上面的照片吧,手机的外壳已经摔得稀碎,惨不忍睹,意外的是里面的手机居然毫发无损一切如常。这里必须给咱们的国货点个大大的赞!
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从遇见宝光到手机坠崖到失而复得,这冰火三重天的洗礼真是好好考验了一把我这小心脏。也给这次黄山之旅抹上了传奇的色彩。再次拜谢吉祥的宝光冥冥护佑吧!
估计来黄山的游客中掉落手机的肯定不止我一个,所以借此亲身经历提醒一下大家:
黄山景区路线高低错落,时窄时险,所以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绝对不是只拿来说说的。
黄山美景、奇观多多所以兴奋之余一定要注意人身和财物安全,避免乐极生悲的剧情再次发生。
心态很重要,旅行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很多不可预知,抱定一颗感恩的心,你能看到的永远就是最美、最好的!
离开光明顶直奔飞来石,从光明顶远眺西海方向,这黄山第一奇石也已经跳出云海迎接我们的到来。
飞来石位于黄山景区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黄山飞来石”。
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真可谓天设地造。飞来石当然不是飞来的。它与下部的基座平台原系一体,都是由黄山岩体补充期侵入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
在光明顶去飞来石的途中,当我们偶然间向一位保洁员大哥寻向问路时。大哥除了给我们指明飞来石的具体方位外,还向我们特别介绍了不远处的这座合掌峰。(也有叫观音合掌峰的)
在他仔细地讲解中,我们才恍然辨别出它清晰的轮廓,真的是神似观音菩萨面向南海侧身而立,双手合为众生祈福。整个黄山景区总共有72峰(36大峰,36小峰)合掌峰是36小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石门源。黄山这些山峰和怪石绝大部分都是以外形来命名的,但是很多地方由于天气、光线和角度的原因如果不是有人提示并仔细观察还真的很容易就擦肩而过了。
虔诚莫道寸心微,只愿人间少是非。
布影蹉跎蛙噪井,浮沉喟叹雁孤飞。
秋声四起风开日,月色千重梦锁闱。
指握云根苍翠和,参天一拜落霞归。
这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首专门描绘合掌峰的七言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飞来石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开始渐渐披上了了一层金色的霞光。
这个角度拍摄飞来石也是87版《红楼梦》片头出现的场景,《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剧组当时走遍了全国各地最后选定了黄山的飞来石,自此飞来石(也称仙桃峰)更加得以名满天下,家喻户晓。
关于此巨石的来历,民间一直有诸多传说,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女娲补石说和铁拐李修桥说。传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通灵宝玉,所以《红楼梦》也叫《石头记》。而另一块就落在了黄山,也就是现在的黄山飞来石。
而另一传说是宋代有个石匠一生造桥,毕生心愿想在家乡的江上造桥一座,无奈人手不够,石头也不够。他的独生女儿准备““捐身修桥”,后来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见此情景,腾云驾雾来到百里外的大山,将石匠开采出来的石头全部扇到了江边。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巨石未落地时听石匠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黄山飞来石在这里落地生根。
立于飞来石下俯瞰整个西海大峡谷,再次体验到了无敌的黄山云海之美。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朵如临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所以被形容为云海。
云海是黄山第一奇景,黄山五绝中首推的就是云海了。整个黄山景区也被分为五个以海命名的主要区域:天海、前海、后海、东海、西海。由此可知,云海才是装扮这个“人间仙境”的神奇美容师。山以海名,真的是非常奇妙,奇妙之处就在于似海非海,山海之间云雾幻化,仿佛置身蓬莱仙境。
冬季下雪的时候,西海景区包括著名的西海峡谷观光缆车都被关闭了,所以这次没有安排西海的路线。
置身其中,如梦似幻,神思飞越。让人真的有些朦朦胧胧间忘记了自己是在海中还是在天上。远近山峦、奇峰怪石在云海中出没无常,时隐时现,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
据统计黄山一年当中有51天可以看到云海,所以说想观赏到壮观的黄山云海奇景还是需要一定的运气的。每年的11月到转年5月是观赏云海的最佳时间段,尤其是雨雪天之后,逢日出及日落之前的云海必定最为壮观。
眼前的云海如此这般,看来今天的夕阳落日估计是妥妥的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啊!
远处的山峰已经开始罩上了一层迷幻的色彩,黄山日落云海的奇景大戏就要开始上演了。爱好摄影的色驴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天当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段。
时间紧迫,我们赶紧离开飞来石想赶回光明顶观看不容错过的日落西山,沿途的山峰就像一个个羞涩的少女,悄悄打扮起来,涂上一抹抹绯红,娇羞艳丽。
很快又途径印象深刻的观音合掌峰,此时的观音菩萨遍体彤红,霞光万道。也正是在这里又与刚才那位保洁员大哥不期而遇,现在想来这位大哥真的更像是观音菩萨派来的送福童子啊,两次都是在观音峰前与他相遇,而且他又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从此上山不过2-3百米的群峰顶是观看日落的绝佳位置,而且因为大部分黄山导游图中都没有标明这个群峰顶的位置,所以绝大多数游客都不知道这里,都聚集到光明顶去了。这才有了我们在群峰顶领略到的无限夕阳美景。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下这位保洁员大哥呀!更要感谢菩萨指点迷津,天降祥瑞。
日渐西行,直降西海。我们赶紧争分夺秒,直奔群峰顶,生怕错过了这天下绝景。
群峰顶面朝西海,居高临下。虽然没有光明顶宽大、旷阔,但是位置极佳,视野极好,绝对是观看日落的最佳位置。而且避开了摩肩擦踵的人潮,实在是难得。
发烧友的小蜜蜂精灵鬼魅在云海间自由穿梭,令人羡慕。
今天的云海又高又厚,虽无法看到落日余晖、层峦叠嶂,但随着夕阳西下,云海之上波涛汹涌、金光万丈也是无比壮观!
越来越觉得语言是如此的苍白,就用下面这组照片分享一下群峰顶夕阳归海的壮景吧!
从群峰顶再次经过光明顶时山影亭台只剩下影影绰绰的剪影了,远方天际的余晖却依然久久不愿离去,徜徉山海。
忐忑、期盼、惊喜、惊吓、感叹,一天之中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看到了这么多,真有点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感觉。同游的伙伴们还在余兴未消地回味着所有美景瞬间,并且对明早的日出抱定了百般的信心。我虽然打趣地说道:“可以了,咱们今天已经有很多意外收获了,做人还是不要太贪心了!”其实心底里那份期盼又何尝不是在暗自汹涌呢?
第二天凌晨我们选择了白鹅岭旁黄山电视发射塔附近的一个山坡,这里虽然也不是一个常规的日出观山点位,但是面朝东海,前有左右山峰相伴后有广垠的云海相依,最主要的还是人少!
深冬清晨,寒意袭人却没有什么风,云海也显得异常平静安详,风平浪静。天边的鱼肚白已经被一缕耀眼的金光渐渐逼退,所有人都在期待这跳破天际的这一刻。还是用下面这组照片共同分享这“日出东方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吧!
短短几分钟时间,太阳已经高高跃出“海”平面,群峰徒现,松、石披金,一片生机盎然。
离开白鹅岭的朝阳去往玉屏景区,不远处便是后山通往前山的必经之地-鳌鱼峰了。鳌鱼峰是黄山36小峰之首,又称鳌鱼驮金龟。
海心亭位于光明顶和鰲鱼峰之间,这里是黄山方圆百里的圆心,称之为“海中之心”。黄山海心亭,也自是为观景而建,青石建筑,双层构造,赋形奇巧,四角四柱,古朴端庄,高踞于崖,君子之姿。亭周众峰环绕,南可观鳌鱼、莲花诸峰,北可望光明顶,东西海两边对峙。
立于鳌鱼峰顶回头眺望高处的光明顶,风轻云淡。再次想起了那句名言:“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低处的两湾山泉仿佛嵌于山间的两颗祖母绿宝石,玲珑剔透。
阳光普照,所到之处,昨日还是满眼的玉树琼花已经变成峰峦叠翠了!
鳌鱼峰顶可以俯瞰到整个南海,风轻得很,云海难见汹涌却更加仙波浩渺。
这里便是鳌鱼峰的鱼头了,鳌鱼峰海拔米因山峰形状极像鳌鱼而得名。
位于鳌鱼峰腰有一以峰为名的鳌鱼洞,呈三角形。洞内狭窄,深约5米,右上方有光照入,仰望蓝天一线。出洞则境界开阔,别有天地。据传,元末农民领袖朱元璋,一次与元兵交战失利,逃到鳌鱼峰下,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只好求助于神。此时,莲花峰顶石莲开放,一位白发仙翁手挥拂尘向鳌鱼峰腰一扫,随着一道金光,一声轰鸣,峰壁裂开,石洞出现。朱元璋当即拜过仙翁,穿洞而去。因是天然石洞,人们便在洞口镌上“天造”二字。
古人有诗云:“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
穿过鳌鱼洞蜿蜒下行,来到百步云梯前回首再望鳌鱼峰。
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这次来黄山本人体验最深的应该是“大美黄山,有云则仙”,是云海将黄山分成了天上和人间。
这次黄山之行,平时并不多见的云海始终如影随形,让我们始终有一种如幻似仙,人在水墨画中游的感觉。
穿过莲花亭前往迎客松的路上经常会在山岩间看到很多野生的黄山短尾猴。这种黄山短尾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猴类,只分布在黄山风景区内。很多游客都会随手给这些猴子喂食,久而久之这些猴子们也都习惯于依赖游客,甚至会发生猴子们强行抢夺食物时抓伤游客的情况。奉劝一下:黄山虽美,但我们其实都是客人,为客之道首先就是要懂得尊重主人。所以尽量不要打扰它们,不要破坏它们生活的环境,因为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美好的回忆什么都不要留下!
黄山之行即将接近尾声,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
当年徐霞客初游黄山,是在踏雪寻径,凿冰开路的冬末春初。一路上雪光山色,他为黄山奇景惊叹不已,但因多次遭遇雨天致使游兴未尽,同时也让登临天都峰的计划受阻。
天都峰,海拔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它险峭雄奇,卓然而立,是登峰造极骋目揽胜的绝佳去处。却又因为山崖垂悬,凌璧绝空,也让无数探险者望而却步败兴而归。不登天都峰好似一场空,徐霞客的这次遗憾在第二次的黄山秋季重游中得到了加倍的补偿。
玉屏峰,介于天都、莲花峰间,为36小峰之一,海拔米。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明代普门和尚曾在峰上为文殊菩萨建有文殊院,现在在原址上的是玉屏楼宾馆。徐霞客游此,赞叹不已:“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右有白象石。峰壁上刻有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又有“一览众山小”、“黄山第一处”、“云海大千”、“宇宙大观”、“别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所以才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谚语。
这就是黄山的标志-迎客松了。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左侧,文殊洞的上面,树龄至少不小于年。它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
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迎客松的岩壁上是朱德朱老总题写的“风景如画,一览众山小”。黄山奇松无数,而迎客松却以它的隽秀飘逸,独领风骚,驰名天下。
从玉屏乘索道下山,刚刚穿破一片云层,就又回到了一片银白的世界。
黄山渐行渐远,尚未分别已经开始想念。不过两天的黄山冬日之旅,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感恩之余,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的溢美之词好像还在耳边回响“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
附庸风雅,仅以一段自己临时拼凑的《冬游黄山有感》感恩此次难忘的黄山之旅。
本篇游记中绝大部分照片为手机拍摄,部分照片及视频是由同行的伙伴-董总提供的,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