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
by陶行知
蟹壳黄,即黄山烧饼,徽州的传统小吃之一。
在徽州,几乎每个街头小巷,不用刻意寻找,只要用你的鼻子,顺着梅干菜的鲜香味过去,总能找到一家烧饼摊子。
小时候每次经过烧饼摊时总是迈不开脚步,在那个零食匮乏的童年,烧饼大概是我最想要的吃食了。
后来上了高中,县城电影院门口黄山烧饼的味道,陪我度过了高中大部分早餐的幸福时光。
金黄的饼,醇香的馅,穿过巷子,跨越年轮,温暖着我的青春。
不似传统意义上的北方烧饼,黄山烧饼的个头较小,却口感丰富层次多。
恰如徽州人,温婉内敛,外形清秀。
制作是个繁复的过程,别看小小的一个烧饼,前前后后大概需要十几道工序,且每一步都非常考究。
水和面粉充分糅合,按压揉搓。
选用的是农家最优质梅干菜,配以肥瘦相宜的猪肉烤出略带弹牙嚼劲的状态,再与切碎的梅干菜混合拌匀。
烤香的肉丁释放出油脂,渗入菜丁之中,滋养着梅干菜。
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
烤制更是漫长的过程,将成胚后的烧饼贴到烧饼炉的内侧,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烧饼饼皮水分蒸干,酥皮层次分明,开始由白到黄,再局部焦黄。
等待总是特别的磨人,你希望炉火更旺一些。
终于,火候到了,用火钳轻轻一夹,经过炭火的焙烤,那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的烧饼就溢着香气出炉了。
皮层多而薄,咬上去先是清脆有声响,接着是油香扑鼻。
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叶氏的词形容黄山烧饼最为不过。
大小恰好的肥肉丁,被炭火烘烤出微弹的嚼劲。
肥肉冒出的油脂恰好滋养了梅干菜的干香,这一切与金黄、酥香的脆皮,在口腔里融合碰撞。
那于腐朽中获得新生的梅干菜,足以唤醒每一代徽州人的味蕾和记忆。
不仅是徽州,对很多地方的人来说,梅干菜的味道早已不止是一种普通的美味。
那种由味觉触动的故乡情怀,绕开了时间,酿成了风味。
或许这才是引发习惯与爱的原因。
旧时,每个出门在外的徽州人,为了解决在路上充饥的问题,都会带上一袋黄山烧饼,作为漫漫长路上的干粮。
如今,散落在外的徽州人,离家再也不必背负大包口粮。
但黄山烧饼,却依旧是每一个徽州人难以割舍的乡愁。
想家的时候,吃上一口黄山烧饼,就恍若过去的时间披星戴月,那些关于故乡的温暖岁月,再次站到了你的面前。
尽管这是一种关于记忆的幻觉,可却真实地感受的到,那是能刻入到记忆的香味。
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第一次和再也回不去才会觉得珍贵。
就像曾经的炭火烤制的烧饼,你以为就在你的身边,几步之遥,轻而易得。却哪知道,这个值得回忆的美味有一天会成为远方。
●●●●●
如今的你不回味儿烧饼时朦胧味道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在这里,有你温暖的青春回忆。
文字:胡玩徽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北京中科医院电话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