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舆情黄山景区是顶级“待遇”。
事件的大体过程是:黄山免票,游客众多,人群拥挤,舆论担心。《人民日报》、央视、《光明日报》等纷纷发表评论,可见影响之大。业内也做了反思和评论,很多是站在冷静专业立场,不人云亦云。
1、目的地预期
几乎没有媒体谈到一个半月前的一条新闻,也许它才是事件的发端。
2月21日,黄山风景区恢复开放,当天只有一位游客。
有一个东西在旅游业内叫“目的地预期”。黄山开放首日只有一位游客,给公众传达的信息是“黄山没人”,甚至黄山的管理方也会认为游客不会太多。这是造成一个半月后,黄山游客增加的诱因。
在国内旅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旅游黄金周运作过程中,旅游者目的地预期因素形成流量波动也多次出现过,部分目的地有意识利用游客的目的地预期,调控黄金周流量。例如,很久以前,山东就尝试在黄金周期间“有意”通过媒体“着力宣传”个别景区的“爆满”而隔天“腰斩”其接待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目的地宣传操作,对短途游周边游旅游者的预期可以在“短期”甚至一两天之内发挥作用,而对于长线游旅游者的预期而言,可以在“长期”甚至是隔年黄金周发挥作用。
现在的技术手段,目的地或者景区管理者是可以提前“感知”旅游者的目的地预期的。现实问题是,有一些技术手段流于官样文章,比如景区直播;有一些技术手段流于喊口号,比如大数据。
只有提前感知预期,才能有效利用甚至控制目的地预期。
后疫情时代,旅游者的目的地预期会更加复杂和多变,景区和目的地管理者应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