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天气 > 龙舞黄山国家级非遗徽州板凳龙的前世

龙舞黄山国家级非遗徽州板凳龙的前世

发布时间:2023-3-24 14:08:00   点击数:

徽州板凳龙,因龙身为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得名。舞板凳龙是流传于徽州的民间舞蹈,是徽州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关传说可上溯到明代甚至更早。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休宁县申报的龙舞(徽州板凳龙)入选扩展项目名录。

第一条板凳龙

徽州,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古时,这里水旱灾害频发,经常导致粮食减产,引发饥荒,是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稳定的主要灾种。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故民间多以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

《休宁县志》记载,休宁城乡一向有舞龙活动,每逢春节及其他喜庆节日,均舞龙灯庆祝。龙的形式有板龙、草龙、滚龙3种。舞龙时,鼓乐伴奏,鸣放爆竹,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川湖乡的板龙最长,共有节左右,附近6村,按男丁每丁出板龙一节,又称“人丁龙”。休宁县文旅体局文化艺术和遗产保护股负责人吴金虎介绍,在休宁,板凳龙又称“板龙”,现主要流传于流口地区的流口、汪村、鹤城等乡镇,这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中秋、元宵舞板凳龙的习俗。其中,鹤城乡右龙村的板凳龙表演由村委会牵头负责,汪村镇田里村每3年安排6户人家轮流牵头协调板凳龙表演。

相传,明弘治末年,为祈求风调雨顺、村兴民安,右龙村中族长张夏六公发动全村男丁,斫竹破篾,砍树锯板。他带着儿子设计制作龙头、龙尾,其他每户出一块1.5米长的木板拼接龙身,凳面上安装红灯笼。当年元宵,右龙诞生了第一条板凳龙。从那以后,每年元宵、中秋,板凳龙在右龙的村头巷尾上下翻腾,场面浩大,蔚为壮观。因在徽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凳面上的红灯笼又有“人丁兴旺”之寓意。村民们用板凳龙舞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一舞多年

据右龙张氏族谱记载,多年来,该村板凳龙表演传承至今,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稍有中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村干部承担起板凳龙的传承工作,至今已有四代传承人,或为舞板凳龙的牵头组织者,或为舞龙时的掌灯人,或为制作板凳龙龙头龙尾的手艺人。

该村现任板凳龙传承人为右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光武,自年起协助前任传承人开展舞板凳龙活动。正式接手后,除每年组织村里舞龙表演外,他还积极向外推介、宣传徽州板凳龙。年,他被命名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近年来,右龙村成立板凳龙管理队伍,每年每次舞龙时,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活动管理,统一经费开支,保障表演活动顺利开展。右龙村、田里村等地还设置室外训练场,满足板凳龙的日常排练,日常训练、外出展示展演、服装道具更新均有经费保障。

吴金虎介绍,休宁县文化馆每年安排专业艺术表演人员,深入右龙村、田里村等地,指导板凳龙排练,创新表演动作,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重点培养年轻人加入表演队伍,壮大传承队伍,助力板凳龙表演与时俱进、更具观赏性,进一步做好徽州板凳龙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

年,田里村和右龙村被列入我市首批示范点,积极开展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并组织板凳龙表演队参加成果汇演和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展演。

集体“打包申遗”

“休宁县申报的传统舞蹈徽州板凳龙项目成功入选。”6月10日,吴金虎第一时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tq/133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