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趣事多,每天一火车。你们想知道啥?听我慢慢说。毛主席已离开了我们四十四年,众所周知他老人家爱喝茶,赏花。每每招待贵宾们、外国首脑时都会提供这一切,提供的是什么茶?赏的是什么花?茶是哪里种出来的,花是从哪里培植的,这个就没有几个人能知道。毛主席最爱喝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茶。两者都属于绿茶,尤其是产自大别山的云雾茶,富含天然矿物质,味道甘醇清香。时任中国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团长的汪东兴(年8月21日逝世)。特地从浙江省西子湖畔,特招两名种茶和制茶工人,还在安徽黄山和大别山分别各招一名种茶和制茶工人进京种茶和制茶。其中一位是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的黄金荣,时年二十二岁,祖上三代为茶农,种茶制茶有祖传秘方,他们家有一整套独特制茶工艺。在十里八乡,早已无人不知、声名远播。
七二年,正值阳春三月,早已冰雪消融,百花齐放,十里桃花争奇斗艳,柳丝条正吐新芽,黄鹂鸟在柳丝间寻欢作乐,追逐喜戏,一片春意盎然。两辆吉普车正朝黄金荣他们村上急驶而至。从车下来几个由公社干部带队的省市领导。听说在村上,要特招几个熟练的制茶工,左邻右舍的姑娘,小伙们闻听有这等好事,而且还可以吃国家粮,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积极涌跃报名。哪知领导是直奔黄金荣和另外一个姓魏的青年而来,是冲着他们家三代茶农史,地地道道贫下中农出身而来。
第二天由公社干部领着他医院,进行体检,身体合格后。由派出所具体负责走亲访友,做社会历史调查,祖父三代直系亲属史,外祖父三代直系亲属史,其成员都要一清二白,无犯罪记录,无海外关系,无地,富,反,坏,右家庭出身。七天后,全部搞定,最后派出所出具政审合格资料证明,办理农转非手续。比招特种兵还难,有之过之而无不及。时间之紧,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几天后,黄金荣和村里小魏,随同北京来的招工领导一起,坐火车到达北京火车站南站,一下火车,就被安排在钓鱼台18号楼住宿。还有从安徽黄山和大别山,分别招来的两个工人,共四个人,后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铁哥们。
在中南海内丰泽园,曾经摆放了很多菊花和牡丹花。为了保证花的品质纯正,花鲜貌美,特意从牡丹之乡,菊花之乡的河南开封,洛阳,山东荷泽市,也分别特招了郑刚彪,陈选仁等五个花匠艺人进京。在钓鱼台一块空地上,培植花卉苗木,种植牡丹花和菊花。牡丹花分冠世墨玉,姚黄,春柳,冠群芳,迎日红,金阁,花王,豆绿,岛锦,黑钓等十余个品种,什么季节摆什么花,相互搭配,姹紫嫣红交相辉映。菊花分野菊,甘菊,小红菊,高楔叶菊,菱叶芍菊,紫花野菊等,用一小盆的菊花围成圈,把牡丹花摆在正中央,衬托牡丹花的艳丽漂亮,散发出那特有的菊花香味,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郑光彪和陈选仁他们总共才五个人种花,从花的种子开始播种,育苗,培植,施肥,浇水,剪枝,冬天防寒,夏天防晒。有的花在十度气温以下就开始凋谢,枯萎,雨天防暴雨浇落花瓣,需要搭棚防寒,防晒,防水。培育新品种,要通过多道工序,多次整理母苗,嫁接新苗,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的新思路,新工艺才能育出不同的新品种。这是一种慢中出细活的工作,急不来的手艺。黄金荣他们种茶就不一样,所有茶树都得从浙江杭州,安徽黄山,大别山用汽车拉进京,重新栽培,施肥修剪,除草灭虫,杀菌。低于零度要防寒保暖。通过人工采摘,茶叶直接杀青,揉捻,干燥,其成品经冲泡后的茶汤,保留了原茶叶的鲜绿色。西湖龙井,属于扁炒青绿茶一种,特点是形扁平且光滑,无白毫。名茶都采用手工传统工艺制作。毛主席的招待用茶,摆放的花卉,钓鱼台(接待外国家元首的地方)和其它重要会议场所的牡丹花,菊花,基本都出自他们九个人之手。他们也因此脱离了农村,享受当时最高的优惠待遇,解决农转非,每月按时发放三十多元工资。还受到了汪东兴等领导的多次接见,并合影留念。警卫局还有一位邬副局长,具体专抓专管他们,事无巨细,全都归他管理,比如买东买西,搬花摆花,送茶叶等等。所养之花、所种之茶,除供钓鱼台使用外,还提供给政治局会议和其它重大会议场所使用。他们从七二年招工开始,直到毛主席逝世,七七年后,四人帮倒台,他们又进行转制,成为了警卫团三大队的在编军人。后来还有人当上了警卫局副局长。
他们当中有的工作了六、七年就转到地方继续工作,有的一直干到退休。这些养花人和种茶制茶人,大多都已七十有余,他们与邬副局长,主席夫人的周警卫(现年82岁),成为了好朋友,保持着联系,每个人家里都挂有与汪东兴与其它领导人的合影照片。不为名不为利,更不想炫耀,不图光宗耀祖,只为自己难得的经历,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留作念想。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很值得一书,大加赞赏。要是在天有灵,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会保佑他们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作者简介:刘自强,湖南湘潭市人,五八年出生,高中文化,七八年至八二年在中央警卫团部队,中南海服役,笔名御林军,湘潭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军旅记实》四十集。在湘潭市红网百姓呼声,巜湖南省湘潭市网络作协刊》《新时代文学刊》《记得歌时》巜我的八三四一刊》等刊物多次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