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圣诞节前我来到了黄山市,先是在西递古村了解了徽州文化,又独自开车沿着三十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安徽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白际乡,最后和之前约好的小伙伴负重二十六斤左右爬黄山在山顶露营看日出。这是年送给自己最后的一个礼物。
故事先从西递古村讲起。
在西递
黄山市比较有名的古村就是宏村和西递,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选择一个古村了解徽州文化,问了很多黄山本地人,大多建议去宏村,给出的理由多是好玩,至于怎么好玩我又问了问这些人,剩下的回答也是不能说服我觉得宏村更好。我想着西递在当时的年代出了很多官人,历史也比宏村稍微悠久,游客也比宏村少一些,所以在最后选择了西递。
在黄山市区租好车后,我便开车前往西递古村。从市区到西递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看看路两旁的房屋树木一边开车,并不会觉得无趣。到了之后,把车子停好,可能是淡季的原因,停车场上空出的位置很多,也没有人要过来收停车费。
进到西递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牌坊在村头矗立着,名叫胡文光刺史坊,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牌坊是用石头雕刻的。几经沧桑,依然屹立在村头,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这个古村的历史见证。昔日西递村头有13座牌楼,如今只剩下一座牌楼,其他的都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留下的这一座胡文光刺史坊作为反面教材反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牌坊上依然可以看到文革时期留下来的红色大字。
今天,西递村还有多户真真正正的生活在这里。为了可以零距离的了解徽州文化,西递古村开放了几处民宅供游客们参观,先后参观了当官的家、教书先生的家、富人的家、普通百姓的家、祠堂等等。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和“天窗”,用来采光,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徽派建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墙很高,相比现在北方农村的墙,大概要高出两三倍。在西递山多地少,所以房子之间相隔的都不远,留出的小路都很窄。
这是天井天窗,天井天窗下一般会放着大大的水缸或者水池,用来接雨存水,如果发生火灾正好可以救火。
房子之间的小巷很窄,墙真的很高。若在我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把我一个人关在家里写作业,但淘气的我想要出去玩,这么高的墙会让我的童年少了一项本领。
西递古村隶属于黟县,“黟”这个字拆开就是“黑”和“多”,因为西递村的小路上铺着的石头遇到水之后会变成非常深远的黑色,这种石头在这儿也非常多,大概这个县城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忘记了这是哪个先生的家,好像是民宅。屋内有个地洞,地洞口用一个方形的盖子盖上,盖子中间开一个圆形的小孔。地洞和屋外的水井相通,水井中的温度透过地洞盖子中间圆形的小孔传递到屋内,屋内冬暖夏凉,这个地洞可以说的上是现代的中央空调,还可以当作保险柜。
西递村的宗祠,现在若村里的村民家里有什么大事,也会在这里举办。
一般的房屋门上都会有石雕砖雕,雕刻内容大多是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这张照片中刻着三顾茅庐还有其他的故事。照片中“春”字上刻着大概几个人,但由于文革这几个人的头都被削掉了,似乎在意味着“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这大概是当官的家里在拐角处雕刻的小狮子,狮子越多可能代表着官级越高。不是当官的家里拐角处一般会雕刻花鸟,大概会把一年四季代表性的花都雕刻出来,栩栩如生。
石雕是徽州的一大文化,下面两张照片可是由一整块石头手工雕刻出来的,从正反两面看是一样的。这样手工雕刻的整块石头,留下来的并不多了。
在西递碰到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例如用生命在给女朋友拍照的男生。
冬季西递的游客比较少,小狗狗也不再被成群结队的人们打扰,舒适地趴在路中央。
可能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吸引游客,发展西递的旅游事业,在西递的村村尾建造了美食一条街,盖了戏台子,每天的几点都有固定的表演,舞狮子、变脸,我去的那一天还专门请来了书法大师。记得在我的小时候,大概还是小学的时候,每到节假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什么的,姥爷家那里就有一些戏团来表演,有唱京剧的、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等等。每次到了戏团表演之前,姥爷早就背着一把长板凳带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坐在戏台下面,静静的等着唱戏。
坐在台下的人们几乎全都看到变脸的男生在没有遮掩的手法下按动变脸的按钮,作为观众只能看破不说破。
之前看《舌尖上的中国》,里边有介绍过毛豆腐,所以毛豆腐自然而然地成了当地游客必吃的小吃,一般的做法都是用油煎一下,再淋上自家的酱汁,点缀些葱花就可以了,口感在当地人的描述里像是奶酪。
在西递可以到处看到很多户人家都是这样晒衣服的,竹竿靠墙立着,在用一根竹竿横放在立着的两根竹竿上,衣架就做好了。我想,这么晒衣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徽州建筑的格局导致阳光很难大面积的映入房子内,竹子在黄山市似乎挺多的。
照片中门口站着的是店老板,店老板主要是卖纸墨笔砚的,还有一些木雕等关于徽文化的物件。我是路过他的店门口的时候,听到他在和一位顾客聊天,便走了进去。聊天的内容大概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写毛笔字的了,毛笔似乎慢慢被人们淡忘,店里的东西卖出去也很难,老板说:“自己的小孩也不愿意去碰毛笔字,这个店我能撑一天是一天,目前也挣不着钱,实在撑不下去了,那真的是没有办法。”我想了一下,似乎只有我在小学的时候学过毛笔字、硬笔书法,大概小学过后似乎再也没碰过毛笔。
在村里游荡了几圈之后便走到村边继续游荡,碰巧看到一位大爷在刻狮子,摸样是按照桌子上红色小狮子来的。在这位大爷身旁默默地站了一会,观察着他的细微表情和动作,大概是个认真雕刻生活的人吧。
在村边有一块田地,紧挨着田地的山坡上有一个亭子,供游客们看西递古村的全景。我在这儿站了很久很久,安静的时刻总是让人忘记时间。
漫步徽州墨脱
从西递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我必须赶紧出发,在天黑之前到达白际村。因为从西递到白际村路程大约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而且最后的三十多公里全部都是盘山路。我一直很害怕盘山公路,一个是因为我恐高,害怕悬崖峭壁,另一个是在这种路上心理缺乏安全感,总觉得一转弯就会掉进深渊。可能我太想知道自己一个人开车走盘山路到底会害怕到什么程度,所以这次也就给了自己一次机会。
三十多公里的盘山路我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视线一直不敢脱离前方,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以看下下一张图片。这是我在第二天返回黄山市区的导航,听我住的那家农家乐老爷爷讲,这段三十多公里的盘山路大概有六百多个弯。这段开车的经历,是自年我拿到车本之后一个人在盘山公路开车时间最长且弯最多的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第一次我已经数不清是今年的第几个第一次。
记得那一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阳光,周围没有一辆车,在中途停歇时候,景色大概是这样的。不过,事后跟朋友聊天说起这的时候,总是想起《盲山》这部电影,真是奇怪。
大概离白际村还有10公里的时候我到了此次盘山路的至高点,至高点处建了一座亭子,名叫白际亭。这张照片是在离开白际村路过这个亭子匆匆忙忙照的。
在去往白际村的路上,有几处背阴的路,路上有少许冰和积雪,我在这小段路上开车的时候一直不敢踩油门也不敢踩刹车,更害怕前方有车过来,因为这一小段路正好是刚要拐弯的前一段路。
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白际村,不太清楚翻了几座山才到达这里。
我住的这家农家乐的爷爷奶奶都很善良淳朴,到了农家乐之后,我跟他俩说我是在网上提前预定好的,已经在网上付过款了。爷爷奶奶没有核实我的订单就相信了我,直接领着我进屋。我说山里很冷,奶奶立马给我加了床被子,我说要喝口热水,奶奶就帮我烧了一壶开水。似乎白际村的冬天很少有外来的人,在这儿似乎掉一根针在地上都能听见声音。
其实,上几行文字我到现在都不清楚有几分真有几分假,似乎过了许久之后,记忆总是会被自己润色,慢慢记忆会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到了农家乐之后到底是我主动要求一壶热水还是奶奶主动烧水给我,被子到底自己主动要求添一床被子还是奶奶主动给我添了一床被子,热水器到底是自己要求打开的还是奶奶主动打开的,我有些疑惑。
我记得我提前跟奶奶的儿子通过电话告知对方当天要入住,通电话的过程中也询问过路况,询问过如果我不开车过去的话农家乐派车的价钱是多少。当我离开白际村的时候,我记得自己从前一天早晨出火车站之后一直没有洗漱过,似乎我住的那家农家乐自来水管中出来的水是红色的,当天晚上并没有在两床被子下温暖的度过,而是万幸自己带了睡袋,在睡袋中安眠一晚。说到睡袋,真是万幸,为何如此说道。睡袋是g的鹅绒睡袋,在黄山山顶露营的时候都没有感受到一丝寒冷,但是在白际村的一晚,睡袋里体表温度刚刚好,但露出的脸一直感到非常冰冷。现在回想的话,那天晚上若在室外呆一晚是会被冻死的。
从我住的房间窗外望出去大概是这样的景色,偶尔会有一辆车经过,大概天黑之后看不到一丝光亮。
收拾好东西后,我想到村里的小卖部转转,顺便买点零食。村里可能有两三家小卖部,我只去了其中一家,小卖部的东西不多,价钱也不贵,面积大概有十平米左右。我住的农家乐离小卖部大概只有两百米左右的距离,其实整个村子就不大,村子有几座房子,似乎扫一眼就能知道。
冬天可能到白际村的游客很少,在我往小卖部走的这段路中,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村民,几乎与我擦肩或者不擦肩的村民都会看我,眼神会直勾勾地停留在我身上几秒。这与我在城市的感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我在北京就算打扮的很丑或者很美或者有些怪异或者男扮女装都不会有人多看我一眼,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可能都自顾不暇,别人也只是别人。
买完东西回到农家乐,刚进屋门,看到农家乐爷爷一家人在吃饭,农家乐爷爷就问我吃晚饭没有,我说还没有。结果爷爷一直在邀请我吃晚饭,还说着不要钱,我到最后还是拒绝了,虽然很想知道白际村的故事,也知道饭桌上或者说酒桌上更容易听到故事,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东西在阻碍我自己接受爷爷的好意,这种东西是什么,我不清楚。
冬天,白际村的夜晚非常的寒冷,尤其没有暖气和空调,屋内显得更冷一分,被子也是冰凉的。无奈又庆幸,终于在睡袋里安眠一晚。
第二天醒来之后问了下奶奶可不可以煮个面,奶奶说要吃面的话现在就可以煮,我一听到要现做也就作罢了。出房门看到爷爷在门口坐在长板凳上端着碗吃饭,我就跟奶奶说爷爷吃什么若有富余的话给我也盛一碗就好。最后,早饭算是解决了,爷爷奶奶的早饭很简单,可能是前一晚的剩米饭加一些挂面、白菜,再加一些水熬煮成浆糊的状态就可以了。我为了有些滋味,加了些酱油和醋,找醋的时候,奶奶问了我一句,这个是醋吗,我心里想了一下为什么要跟我确认下这个是不是醋,这里就不说了。结果,这个味道在我的食道里停留了一天,可能是酱油的味道。我明明看到酱油和醋的瓶子上的商标写着“海天”,但味道真的有些奇怪,到现在这个味道都记忆犹新。
吃过早饭后,开始慢悠悠的在村里闲逛。当地政府估计想到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成立了白际旅游服务中心,可能在多年以后,白际村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熟。
这是白际人民公社,不过通过之后遇到的乡政府工作的大叔告诉我说,这个人民公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社,至于原因,我实在没能够完整的听清楚他具体在说什么。人民公社,瓦片做屋顶,石头黄土做墙,门窗均是木头而制,一颗红色五角星醒目地挂在门前上方,门前两侧各伫立着一颗被锯掉的树。
托这位大叔的福很幸运看到了人民公社的里面的面貌,地面坑坑洼洼,几张木桌子和几把木椅子,墙上写着一些毛主席语录,门上挂着毛主席像,房梁裸露着,不加一点修饰。现在,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当初政府办公的用处。
人民公社附近的房屋外墙上写着村规,这个现象似乎在最近的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过。电视剧里讲的是要发展本村经济,各村民务必遵守村规。
看完人民公社后,就去村里找了找老房子。因为当地通了交通又要发展旅游业,很多户人家都盖了新房子,老房子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听村民说,规定是最高只能盖三层半,所以可以看到只要是盖了新房子的人家基本都是三层半的小楼,盖小楼的人家大多都是做农家乐生意的。几乎所有的新房子都是白色的墙,似乎是统一要求似的。
有几家农家乐外墙上挂着一些俱乐部的旗子,也有摩托车车友会的旗子。在盘山路上开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条路真的太适合骑摩托车,电影《头文字D》里飙车的画面应该在这儿再拍一遍。
白际村周边有几处瀑布,我有幸看到了两处,一处位于马路边,一处位于深山里。位于马路边的瀑布不晓得为什么觉得很可爱,可能是第一次站在公路旁就能看到瀑布。在瀑布对面有一处观景台,我站在观景台上一直在发呆,过了许久,两男一女一共三个人也来看瀑布,看得出其中一男一女是夫妻,这对夫妻中的男人就是之前提到在乡政府工作的大叔。
看到他们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我也就很自然很放松的想要帮他们拍照,其中一个原因是看到了他们自己拍的照片或者帮对方拍的照片真的没有办法发朋友圈,实在不忍心。大概跟对方聊了几句之后,问了下另一个瀑布的位置,大叔告诉我,另一个瀑布需要往山里走一段距离。我问怎么走,他问我:“”看到马路的这个瀑布依靠的山外侧有一条小路了吗?顺着小路往山里走大概二十分钟就能看到瀑布了。”
实在是心慌,因为当时所处的地方前后都见不到一个人,便邀请这三个人一起去看另一个瀑布。有的时候人善不善良,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说话的语气和方式、穿着打扮,自己是能够感觉到的。
又是一次万幸,还好有这三个人陪同,不然就算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另一个瀑布。另一个瀑布没有记错名字的话是叫白际瀑布,大概在几十年前,当地想在公路边的瀑布旁建水力发电站。由于发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有人就想到要把白际瀑布的水引流到发电站,引流的方法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有些愚蠢。引流的方法就是在这座山的外侧修建一条沟渠,白际瀑布的水顺着沟渠流到发电站。但是,沟渠的建造没有全部都用混凝土,而是一部分使用混凝土一部分没有用混凝土,沟内就是凿开山体的原模样。最后这个发电站也没有建成,沟渠也破败不堪。我们四个人要去看的瀑布就要以这个沟渠为路,从第一个瀑布外侧的公路为入口,在上张照片中沿着太阳照着的这座山外侧的沟渠逐步往山里前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际瀑布完全是暴露在阳光下,水自上而下飞溅,产生水雾,彩虹清晰可见。
走这段沟渠的时候我的腿一直是弯曲的状态,每一步都不敢一下落实,大多都是先试探性的看看下一步的落地点是不是可靠的再去迈出新的一步。沟渠一侧是山壁,另一个是被树木遮掩的峭壁。这张照片是我们在返回的路上拍的,照片上显示的这段沟渠算是比较宽且完整的。
看完瀑布之后,大叔三位人邀请我一起吃午饭,我自然开心的接受,地点就在人民公社,如今的人民公社已经变成了某食堂。吃午饭的时候,有一个白际村当地村民进来了,我跟他聊了会天。他的那个眼神是我在城市里很少见到的,说是清澈似乎也不贴切,用简单这个词可能更好。在聊天后,我知道,如果能到黄山市区工作在他眼里就已经很棒了。
短暂的时间感受了白际村后,不得不早些出发在天黑之前回到黄山市区,若是在夜晚在这三十多公里盘山路开车,简直是不要命。
在白际村,大概就是这样,没有过多的安排,更多的时间是在做一名旁观者,以一名旁观者的眼睛去看白际村,这个安徽省最后一个通电通公路的地方。
壮美黄山
有时候,我会想,或许我也是有信仰的。信仰,无关宗教。
早在来黄山市之前,我就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位结伴,约定好一起爬黄山。结伴是位男生,暂且称呼其小城。小城之前来过黄山一次,那一次看到了云海,这一次爬黄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看日出,若是山顶下雪,就可以看到树挂,那就更好了。
我和小城约定好在黄山山顶搭帐篷,等待日出,但小城没想到的是要和我一起负重从山脚爬到山顶,而不是坐缆车到半山腰才开始爬山。在这我想对小城说,若有机会再一起爬山,我请你坐缆车帮你背帐篷。
记得爬黄山的那一天天气并不是很好,没有太阳,没有看到云海,只有山,黄山的山,有种水墨画的感觉。
我和小城在爬山的过程中,很多路人对我们的这种行为都表露出一种“哇哦”的表情,但我想,这对于我和小城来讲早已习以为常、再普通不过的行为。
爬山的时候路过一个水潭,一侧是与天空交际,另一侧是被树木围绕,敬业的摄影师在中间的桥上专注着。
路过迎客松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和迎客松合影留念,迎客松到底是一棵松树吗?
总觉得黄山的松树有很多都是迎客松的形状。
黄山有一奇,就是石头,各种各样的奇石,比如大哥大。
奇石,比如壮大的山体上有一根小小的石头,是用来避雷的吗?
奇石,比如两块石头上下叠在一起,远处看像人在盘坐着。
总是能看到这样红色的果子挂在光秃秃的树上。
小城说,用手捂着嘴笑可以拍一张,于是人生第一张捂嘴笑的照片诞生了。
在爬山的过程中总是可以碰见很多挑夫,山上的吃食、宾馆的床单需要换洗等等都是靠挑夫从山脚挑到山顶,再从山顶挑到山脚。遇见的挑夫都很瘦,个子不是很高,肩膀上的重量比挑夫自己的体重还要重,在一个休息处我看到有餐馆用体重秤测挑夫的一个包裹的重量,单个包裹大概就是三十多公斤。生活不易。
大约耗费了七个小时,我和小城终于爬到了光明顶,在白云宾馆附近扎好帐篷后,心里的期待就是次日晴天,晴天就可以看到日出。
我和小城的帐篷,驻扎地挨着公共厕所。
记得当晚有两名学生爬上山顶已是天黑,宾馆所有的床位已经订满,两名学生最后被迫租了帐篷,现在想想,有些搞笑。我和小城是自愿冬天扎帐篷,让我们住宾馆,我们还不乐意,相反,这两名学生却被迫只能住帐篷。除了我们四个扎帐篷之外,还有一个人为了拍凌晨四点的星星也是扎帐篷。
夜晚的时候,突然听到帐篷有被东西打到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原来是下雪了。帐篷外很寂静,帐篷里的人异常兴奋。但当晚的风很大,天亮后并没有看到雪的痕迹。风来了,雪就走了。
为了占据最佳观日出的地方,我和小城次日早晨五点就醒了。黄山山顶可以看到很多星星,照片是我管扎帐篷拍星星的好人要的,很美。
之后,在观日出的地方大概等到腿脚被冻的快没有知觉,星星也慢慢的睡去,在太阳公公才懒懒的出来。这次日出已经不清楚是年看到的第几次日出,每次看日出的时候都会感动。
刚升起的太阳散发出的光是粉色的也是橘色的,光打在黄山上,真的很美。
看完日出之后,我和小城便收拾行禳下山,下山是坐着缆车,没有接着折磨小城。
下山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光晕。
从缆车内俯视黄山。
黄山的这一次行程我可能无法用更多的文字记录,有些感受存于心里慢慢体会就好了。如果有人想去黄山的话,露营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而且冬天露营只要做足了准备真的不冷。很多事情只要去想敢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结尾
大概就这样吧,写完这些的时候已经是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年圣诞节前。每次做过一些事情之后都会缓一些日子再记录,记忆是很奇妙的东西,不同的时间点记忆也会略有不同,缓一些日子的目的就是想丢掉一些记忆,剩下的便是我印在心里的回忆。
最后,以一句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叫做“最简洁的回答就是去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