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旅游 > 城市漫谈之文化访谈王立华

城市漫谈之文化访谈王立华

发布时间:2017-9-18 17:57:39   点击数:

6月30日,桓台县知名画家王立华做客桓台广播《午后时光》节目,与听众朋友分享了他的艺术创作成就和心得。

主持人:王主席,您退休才刚刚几年时间就有了一个从教育家到画家的华丽转身,您是怎样做到的?

王立华:其实,我学画是很早的事情,只不过我退休前是业务习画。我是桓台新城王氏后裔,“一代诗宗”王渔洋后人。小时候家里有许多书,其中一套木版印刷的《芥子园画谱》是我的最爱,很是痴迷、反复临摹。书画作为业余爱好一直陪伴着我。工作之余回到家中,挥毫泼墨,自得其乐。期间读了几本中国画的专著,如《中国美术史》、钱松岩的《砚边点滴》、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等等。特别是在年我有幸结识了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书画家徐寒先生,并拜师学习,绘画艺术遂大进。之后我读到了梅墨生先生的美术理论研究专著及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梅老师的讲座,心智大开,灵根顿悟,心中也逐渐有了新想法:退休后做专业画家!

年退职后,我便立即去了中国国家画院找到了心仪已久的梅墨生先生,我在梅先生工作室一学就是两年,后又拜师入门成为梅墨生先生的入室弟子。并担任了梅先生工作室精英班的班主任。在梅先生那儿,我学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心里感觉这才找到了自己的“根”,才回归了自己的“本来”。

主持人:王主席,听说您从北京学成归来,完成了第一个系列工程,绘制了《唐人诗意画百帧》,在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您可以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立华:《唐人诗意画百帧》是我从北京学习回来后,用两年时间完成的一个系列作品。是依据唐诗的意境创作的山水画,共计幅。在这些作品中,集中表现了这些年来,特别是进京学习以来,我在中国画和诗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对家乡父老的汇报吧。其实,历代画家创作唐人诗意画的不少,如陈汝言、任熊、李可染等都有涉猎。陆俨少还在中年时期就创作了《杜甫诗意画百帧》。我是受到前贤们的启发才想到画唐人诗意画的。画诗意画不容易,其创作对画家的要求是较高的,既要对诗歌本事的意蕴有充分的把握,又要通过笔墨和构图等将诗歌的意蕴转化为绘画语言。这就要求艺术家有文学和绘画两方面的修养。而对于我来说,这无异常于是一次严格的考试。我用了两年的时间交出了答卷,希望能得大众的喜爱,得到行家和历史的认可。现在,我的《唐人诗意画百帧》已经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叫做《唐诗化境》,由耿玉亮主席题写书名;我师北京大学徐寒教授作序;我师梅墨生等名家撰写评文。我想在适当的时机举办这套作品的专题展览。

主持人:王主席,有很多朋友也热爱中国画,也想学习画画。能否请您谈谈您学习中国画的体会?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

王立华:中国画是传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传承性的,是连续不断的。京剧是国粹,要唱好京剧就得跟随师傅口对口的教学才能得门法。绘画也是一样,要跟师傅学,手把手地教,才能得门法。学习中国画,都要从临摹古人作品入手,就是以古人为师。中国画自宋元鼎盛以来,分为南北两宗,门派众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学画者入门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好临摹对象。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家或几家作为临摹学习对象。一旦选定就要临摹到底,深入的临习,把他的笔墨特征、构图方法搞清楚,搞透彻、烂熟于心,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切不可这山看着那山高,时常换本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就会一事无成。再就是要讲究“深入”,有初学者临摹了好多年还是不会创作,只会临摹,这就是没有深入进去,没有思考入化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古迹展览。看真迹和看印刷品是不一样的。我和耿玉亮主席那年在上海看石涛的原作,才发现自己原来临摹石涛作品时,画树干的笔序不对,错了方向!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多出去看些展览好。在有了一定基础后,除了这些重点的临摹对象外,其他的门派作品也可以广泛涉猎、博采众家之长。我本人最喜欢王蒙、四僧,沈周、而对宋元诸家也多有涉猎。临习古人作品是一个很艰苦很寂寞的过程,但是,这是基础工程非要过关不可!有人没下了几天功夫就想牟利,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学习绘画在有了一定临习基础后就要创作了,而创作就要写生。写生就是对景作画、就是用大自然去印证你学到的古法,就是以自然为师,师造化。写生面对的是真山真水,要把它画到平面的纸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图,这就要在下笔之前,先有一个思考,把图中阴阳虚实几大块的位置大体确定下来,把这个画面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东西确定下来,这就是这幅作品的主题。然后可以动笔了。写生时,眼睛看见的都是实物,不可能都画进去,这就需要取舍。有句话说得好“高手挑着画、低手照着画”。画面需要什么就从眼前的境景中画什么,画面不需要的就不画。关于画面主题的部分详细画,多着笔墨,主题之外的部分就概括地画。中国画里的留白,很有学问,要特别注意。写生画好了,画就有了主题,加上你临习古人所具备的传统功底,作品肯定会得自家风貌,我本人很重视写生,书斋笔耕之余,数年来游历名山大川、先后赴婺源、黄山、桂林、太行、十渡、雁荡山、崂山等地写生创作,览山河之壮丽、体自然之气韵、收天地之灵气,使其融汇于心。寄情笔下,雄奇瑰丽万千气象于毫端,笔底汹涌倾泻。我于年出版了《婺源写生作品集》。半月前我刚从雁荡山写生回来,这次写生17天时间,我创作了30余幅作品。计划出版发行《溪山行游—王立华写生系列作品集》;年出版其第一卷《丁酉雁荡山写生作品集》。总之,学习中国画,一师古人,二师造化,如有才情定能得载自家风貌!

主持人:王主席,观您的画,林泉丘壑秀润灵异,笔墨苍古萧散冲淡,其构图布景俨然元人气象,自然灵动,闲雅别致,极具文人书卷气息,既有传统法度又有个人风格。您能不能谈一谈中国画的“创新”问题?

王立华:这个问题在美术评论界是有争论的。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古不移,只有“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刻意求新”在我这里是个贬义词,尤其在中国笔墨文化里。刻意便有做痕,做作便落下乘,刻意打造往往走向反面,违背艺术规律。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二字,是因为“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中国画论没有“创新”这个词,有传承、集成、独到。只要正确领悟前人的智慧,又能够在山川自然中有自己的感悟,便会“独到”。真实地表达了自己,肯定是新的,这不是“创”出来的,也不是“求”出来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下意识的,是“水到渠成”。“刻意”、“苛求”不是高境。所以我也经常告诫我的学生们“你只管打进传统!”,你真正地打进了传统,就一定能够出来一个独到的自我!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讲的真是太好了!

主持人: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想请王主席谈一谈对我县文艺事业的建议,可以吗?

王立华:文艺关乎教化人伦,关乎社会风貌。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今年我们美协要举办《大美桓台》主题美术作品展,让桓台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我们桓台的灿烂历史文化,名人志士、秀美风光、风土人情,讴歌桓台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和幸福生活。在此我也建议,要积极推进文化生态旅游业、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生态工业建设,让文化成为产业的名片和品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稳定、优质的发展,并使其保持永恒的发展后劲。同时,呼吁政府适当增加对文艺事业的投入,使之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来源:桓台县广播电视局;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编辑:小七

赞赏

长按







































浠涔堝尰闄㈣兘娌荤枟鐧界櫆椋?
涓撳涓轰綘鍒嗘瀽鐧借殌鐥囨湁浣曡〃鐜?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ly/5520.html

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