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旅游 > 读书这点趣事

读书这点趣事

发布时间:2017-9-14 20:29:40   点击数:

前些日子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看他讲起他读书的趣事。他在文中写道:“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我觉得王小波讲得特别好。爱好,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滋味。没有爱好的人生,就缺少了很多美滋味。就读书、上学这件事而言,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想想自己最初读书的事情,觉得蛮有趣的。

我是农村的孩子,爸妈都只上了小学一年级。可以肯定的是,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会数数,更不会认得拼音a、o、e。我清晰地记得,大概是第二个一年级的开学时候,爸爸跟我约好去为我报名。我跟小伙伴们一起去学校,爸爸先去山上的地里干活,等到差不多的时候他再去学校替我报名。农民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我和爸爸分头行动再会和,这样能节省他的时间。我清楚地记得,我到学校的时候,爸爸扛着锄头到学校来。他把锄头靠在学校教室的外墙上,然后带我去报名,当时锄头上好像都还粘着泥土。每每想起这种场景,我就能想起爸爸年轻时候矫健、灵活的模样。

爸妈对我读书是非常重视的,虽然他们对报名这件事不甚重视。他们基本上不说读书有多重要,他们常说的是要能识字、记账,不能连自己名字都不认得,不能不认得账本、工分账。我是80后,那时候已经没有工分账,但是我也知道这是他们曾经遭遇的难题。爸妈对读书的重要性强调的很少,也没说过我应该考上初中或者高中,但是他们表达的很清晰,那就是读书很重要。这对我就可以了,我能感受到爸妈对读书的重视。我小学时候从来没想过要读初中,更没想过到城里读大学、工作。我上学,仅仅就是因为爸妈让我去上学。爸妈让我上学,我就去了,仅此而已。我觉得这样挺好,无忧无虑,没有必要让孩子很早就觉得自己应该读大学什么的。

我的小学生活很有趣。我一年级读了两次,两次都在同一个教室。那时候,教室是瓦屋,墙体是土砖砌的。我不知道这砖墙是什么时候砌的,只知道教室很老旧。下雨的时候,墙体就回潮,潮潮的。当时有同学用手指去掏墙上的土,把墙掏出一个浅浅的凹洞。我看到同学掏土,我也去掏这个土。土是软软的,颜色比较深,掏着挺有趣的。后来老师上课时就发现墙上的土被掏了,就跟我们说:“墙不能掏的,不然就会掏出一个洞,墙就会倒的”。想想那时候,老师也没批评我们,只是说了一下。幸好老师发现了。

如果我们继续掏,就要掏出一个大洞,墙真的就会倒塌。那时候,下雨天,就穿着黄色的解放鞋走在泥泞的路上,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那时候特别佩服我小表哥。他长的非常瘦,身体灵活,下雨天穿着黄色的解放鞋在泥泞的路上闪展腾挪,到家时鞋面上一点泥巴都没有。我很想模仿他,可是我身体笨。即使我走在他后面,踩着他走过的地方,鞋面上还是粘了很多泥巴。夸张一点说,他几乎是有轻功,在泥泞的路上施展凌波微步,片叶不沾身。

读第一个一年级时,有一件事,现在想来蛮有趣。那时候,春天割麦子之前,爸爸晚上带我去石匠家磨镰刀。磨镰刀是一个技术活,一般人磨不好,只能找石匠。从石匠家出来后,爸爸带我去我同学家玩。我爸爸跟他爸爸是熟人,那时候他们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想想那时候,我爸大概30岁的样子,身体轻盈,走路非常轻快。他跟同学的爸爸谈孩子们读书的事情,都说“你家的孩子比我家的聪明”这种客套话。他们谁都没当真,但是我这个小听众却当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认真地跟爸爸说:“我比一鸣考的好,我比他多两分呢!他考了16分,我考了18分。”我只考了18分,竟然没有觉得很差劲,还去纠正爸爸的看法,想想真好笑。

不过,这竟然是我到今天为止唯一记得的单科分数。谢天谢地,就是因为我爸跟别人的一个玩笑,我竟然记得这么清楚。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幸福,没有因为自己只考了18分而觉得羞愧,父母也没有因此而焦虑。我整个一年级完全是懵的,每天只是去上学而已,而我爸妈也不问学的怎么样、考的怎么样,只是每天让我去上学。那时候,父母们还没因为孩子的成绩而焦虑,或许他们都觉得第一年就不需要管。我一年级很自然地“复读”了一年。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要留级一年。我到第二个一年级才慢慢开窍,拼音、数字等才学的好一点。

其实整个小学生活都很平常,只是现在想起来有趣,当时并没有觉得有趣。只是每天去上学嘛,没啥特别的。不过当时有一件事,让我在当时就觉得很有滋味。

我在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湖北的同学。我家离湖北直线距离估计只有米不到。跟湖北交界的地方,两边的村子竟然都叫“界岭”。当时这个同学姓陈,名字忘记了。记得他穿的衣服很不得体,估计是他哥哥的大衣服,比他的个头大了很多。我也看到他爸爸来学校找过他几次,高高瘦瘦的,愁眉苦脸的样子。那时候我家有几十棵桔子树。那时候桔子树在农村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很多同学要买我家的桔子吃。我基本上没卖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卖桔子。做生意,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我觉得自己越过爸妈卖桔子是不对的,虽然我会把钱上交。但是,我经常带桔子给这个同学吃。他非常温和,话少,我跟他很划得来。原因估计是我自己也话少。我到今天还记得他的模样。他每次都说要给我钱,很真诚地跟我说。这应该是因为他觉得这就该给钱。但是我当时真的没当真,几个桔子而已嘛,我没有想过找他要钱。

但是又一次,我竟“邪恶”地跟他要钱。我觉得这是很邪恶的,毕竟我本来就没打算要钱,而且我知道他根本没钱。找他要钱,完全就是难为他。但是他很认真地跟我说,他拿他哥哥的复习资料来抵钱。一段时间之后,他真的带来一本书,是他哥哥小学六年级的小升初复习资料。那时候复习资料是稀罕物,我还从没见过。一本破破旧旧的书,可能因为翻阅次数太多,纸张非常柔软。书的前面不仅没有封皮,而且少了几十页。后面照样没有封底,也是少了几十页。但是,我还是接下来了。我没有觉得这书会对我有用,但是毕竟是他认真地拿来的。那时候,安徽的小学是五年制,湖北小学是六年制,教材不一样,考试内容也不一样,他给我的这书,我知道对安徽孩子没有直接用处。那时候我把书拿回家,就直接甩在床顶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甩在床顶上,这也是挺有趣的事情。可能那时候能隐藏东西的地方太少了,床顶上稍微隐蔽一点。我可能是担心我爸问我书从哪里来的才甩到床顶上。

这本书自从我拿回家之后,我就一直没动过它。但是,不知道哪一天开始,我又把它拿下来了。为什么拿下来,具体原因完全不记得了。那时候家里房子是土房,在房梁上铺一些木板,就可以在木板上放东西了。这种木板把房子隔成两个空间,上面那部分就相当于“二楼”了。不过我家的木板不够,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很大的缝隙,爸妈只是把土豆种子之类放在“二楼”上。“一楼”和“二楼”之间用木梯子连接。木梯子大概只有50公分宽,可以方便地移动。虽然“二楼”没啥东西,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那里就是一个很隐秘的地方,所以我和弟弟经常没事就上去看看,其实那里除了少量的物品,啥都没有。我估计是有一天从“二楼”下来时,顺手把床顶的那本书拿下来了。因为梯子就搭在床顶边缘,顺手就能把书拿下来。同时,也不记得是哪一天开始,我竟然看起来了这本书里的内容。具体时间估计是四年级的某个时候。

那时候小学的课本,大家是知道的,很无趣,没有故事。但是我也慢慢地知道了,大段文字的地方,一般会有小故事。所以,我就喜欢翻书,看哪里有大段的文字。也不知道哪一天,就看到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人下棋的故事。故事主角在火车上遇到一个人,瘦瘦的,后来两个人在一起下乡,再后来瘦瘦的这个人来时显露出他的棋艺,很多人都败在他的手下。故事讲的很精彩,让我想继续看下去,可是这是语文复习资料,书中只摘取了一部分。整个故事,看到最精彩的地方就没有了。前面看不到这个故事的标题,后面看不到故事的结尾,让我很恼火。后来我很多次地看这本书,前前后后地翻整本书,很希望能看到结尾,可是未能偿愿。

其实,现在想起来,一本语文小升初的复习资料,能用两三页纸摘取一个故事的精彩情节,真的是非常意外了,估计编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由于故事扣人心弦,而且又没看完,所以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这个故事。那时候书真的太少了,带有故事的书更少见。在我想看书的时候,找不到一本书可看,就那么一点点地有了对书的渴望以及对农村文化条件的不满。

这本书里的故事,后来在读高中的时候,终于能看全了。高中时候在县城读书。学校旁边有很多书店,可以站在那里看。那时候,我周六周日经常去学校周围书店看书,挑有故事的看。好像是在一个叫“长河书店”的书店,我们班同学经常去的书店,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了这个故事。各位看官,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全名是什么吗?这个故事是阿城的《棋王》。那时候阿城的《棋王》是很出名的。

那时候我感叹:哇,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看过阿城的小说《棋王》哟!那时候觉得四年级的自己很了不起呢!不过,到高中时候,对这个故事本身已经没兴趣了。我只是沉浸在四年级读这个故事的美好之中了,对《棋王》小说本身并无兴趣。就好像暗恋一个人很多年,已经沉浸在暗恋的感觉中了,对暗恋的这个人却失去了兴趣。“我喜欢的是暗恋却不是你”,大概是这种感觉。

小时候也不完全是没书可看,只是可以看的书太少了。记得好像是4年级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老师发的历史课本,因为那里头有简单的故事。可是很遗憾,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我很快就看完了。开学看故事的喜悦,不到两天就没了。那时候真的希望能有书看,可惜真没有。记得好像是四年级的时候,我爸特地带我去镇上的书店买书,镇上新华书店的店长说:“你可以给孩子买这个。”我大概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就给我买了新华字典。他虽然只读了一年级,但是他觉得读书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一有机会就到新华书店去问我这么大的孩子可以看什么书。

很遗憾的是,新华书店也没有什么书,店长只能推荐字典、词典之类。四年级这次,店长推荐的书,你知道是什么书吗?《成语词典》。现在想来这个店长完全不懂书,竟然向家长推荐工具书。不过,爸爸还是很高兴地骑车带我回家了,因为他觉得为孩子买了一本很好的书。回家之后,我也没立即看书,我爸也没催我看书。小时候,我爸妈从来不催我做作业,也不问我作业做完了没,也不问我考了多少,等等。书买回家了之后,我没看书,我爸和我妈也没催我看。但是有一天,我竟然看起了这本书。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我一个人到房间里看这本书。

那时候我家有4间瓦房,我就到最边上的瓦房里看书,还可以把门关上,一直等到我妈喊我吃饭再出来。那时候爸爸看到我回家了主动看书就很开心。很可惜,我觉得这是一种干扰。不过我也很快忘记了这种干扰。这种中午回家看书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时候,我竟然喜欢上了成语词典里对成语出处的介绍,竟然觉得那些古文很有趣。记得有一个成语出处的介绍涉及到刘备,文中用了一个“备”字。那时候我体会到了“备”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不然不会出现在词典里。那时候因为有这点体会而很开心。

那时候对书的兴趣,完全是自发的。成语词典里的古文,看不懂的,就多看两遍,实在看不懂就放弃,丝毫没有压力。我想,这真的要感谢我爸妈,他们从来不问“你看懂了没?你看得懂吗?”一切都顺其自然。他们对我的学习,几乎是放纵。但是我能从我爸妈那里感受到读书很重要,他们没有任何强调,但是他们又明白地表达了读书很重要这个意思。所以,我就按部就班地读书,从来没有特别努力,但是也没有偏离轨道,而且慢慢地发展出来了对学习的真实的兴趣。一直到长大,我对成语的了解都建立在这一个四年级的基础之上。

后来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成语,我就发现,老师讲的成语我基本上都知道。而且有一件事,真的要感谢那位姓陈的同学。我正是在他的语文复习资料里,看到了关于主语、谓语、宾语等汉语语法知识,到五年级语文老师讲语法知识的时候,我几乎不需要听。而且那时我还经常发现语文老师讲错了,所以我更不听。当然,我肯定不会告诉老师他讲错了。那时候,我就开始喜欢自己找书看而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了。

关于读书,初中时候有一件事让我特别遗憾。有一次,同学从家里带来一本《少年文艺》,就借给我看了。我当时觉得这本杂志里的作品也没多精彩,但是有一篇中篇小说,是连载的,很吸引人。我就让同学把下一期的《少年文艺》带给我看。可是他回家后没找到。当时这个杂志是他爸爸订给他看的。我初中时候,家里经济很困难,所以我就不敢跟家里开口要订书了。而且那时候在老师眼里,课外书就是闲书,我根本不敢要求订闲书。

那个时候,最渴望看书,可是总是找不到书看。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现在回头来看,那时候的农村,完全就是文化荒漠。那个时候,遇到字多的书,我就想看看里面有没有精彩的故事。很可惜,那时候武侠小说都不多见,文学性水平很低的《故事会》都很难借到,更别说文学水平很高的书了。一个人,在最年少、最天真、最愿意读书的时候,却没有书可看,非常遗憾。所以,我总是感叹,时代确实进步了。现在农村的孩子,至少不用为买书而发愁了。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的课讲得非常精彩,一改以前我对语文课的看法。说真的,非常讨厌老师把语文课讲成了语法课、段落大意总结课、思想教育课。很多课文,老师没讲的时候,自己看着非常有趣,可是老师一讲就索然无味了。这些老师们,彻底害死了语文这门课。记得上高中时候,同学们高一第一周开始,就不听语文课。我觉得上课不听课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就强迫自己听。但是一个月之后实在扛不住了,只能彻底放弃。

高中三年,我的语文课,全都拿来看散文或小说了,老师对我的国语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贡献。幸好高中语文老师也挺好说话的,不管学生上课看啥书、做啥作业,他都不干预。小学和初中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们还没高中语文老师这么糟糕,他们只是让我觉得语文课没有趣味。我想这应该是老师们水平实在太低了。当然我们那时候的老师,确实是水平低,尤其是小学老师,中师学历都没有,更别谈中文系科班出身了。我想,这也是“文化荒漠”的一种体现吧。但是我喜欢的这位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让我觉得语文课竟然可以这么有趣。他的知识、讲解能力以及幽默的风格,让我非常喜欢他。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提到他读大学的经历。他毕业于现在的黄山学院,以前叫黄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简称黄山高专。他说:“大学就有一点好,那就是书特别多,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这句话让我就对大学有了好感,有了一种向往。所以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提醒自己对大学曾经的向往是“有很多书可以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这种向往,为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亮色。顺带说一下,那时候我从来没想过大学会跟自己有关系。我读初中的时候,连自己能不能读高中都不考虑,我爸妈也是这样。我记得很清楚,初三毕业前两三个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在写作业,我妈一边切猪草一边问我:“你能考上镇上的高中吗?”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因为这句话让我没有任何压力,我当时回答说:“考镇上的高中还是没问题的”。那一刻,心情特别舒畅。

我爸妈总是不对我提什么要求,让我自然地生长。可能是因为他们确实觉得读高中都是很厉害的事情,那是别人家孩子的事情,跟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所以从来都不去想。总之,高中之前,从来没想过也不需要想自己要读大学之类。这种生活,很平淡,没有波澜,但是至少免除了焦虑。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孩子说你要上大学,这种感觉太糟糕了。很多孩子肯定很早就掰手指头数自己还要读多少年的书才能读大学,而且很多人还会焦虑自己能否考上,这种生活多么无趣啊!

很多年后的今天,因为我的导师和同学研究幸福,我曾经一段时间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獥瀛?
涔岄瞾鏈ㄩ綈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ly/5501.html

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