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旅想,旅者的心灵驿站
是知己,总会相遇
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
(一)前言:烟火气十足,却不刺鼻
喜欢旅行的人,是灵魂崇尚自由的人,是内心不拘于安分的人。
大凡能从庸常的生活中走出,踏上远方的旅途。让你有一点自由,有一点点的钱用来支付旅费,我坚信这也是一种命运的指引和安排。
据说,每个降临到这个世界的人都自带粮草和地图,会迷途都是因为陷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去看世界的人,脚下一直有远方。
于我而言,踏上旅途,走进那些遥远的未知之境。只要幻想到:布拉格教堂的钟声,佛罗伦萨的夕阳余晖,冲绳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台湾夜市的大鸡排....
我就能原谅一切。
然后把这些旅途的片段及感悟,写下来,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用文字刻意彰显孤傲和清高,就如博尔赫斯说的而是“为了光阴的流逝能使我心安”。
于我,亦是为了构建一个坚固稳定而又溢满芬芳的心灵世界罢。
上篇写到了呈坎,最后那句,万情皆忘,“且把阴阳仔细烹”,这样的意境每次读来都会感动到我。
但再怎么感动,我依然留恋的是人间烟火。不舍弃这样的向往,只是欣然于,纵然烟火气十足,却又不刺鼻,刚刚好。
或许也是一种倔强的坚持,如鲍勃·迪伦说的那样:我花了很久才让自己变得年轻,你们不要来绑架我。”
就是这样,我除了坚持,还能如何?
(一)红顶商人的繁华与落寞--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位于黄山市歙县,亦称歙县古城。
雪小禅这样描述徽州(嗯,我喜欢才情女子雪小禅):古老的徽州啊,你于我是一个穿着青黛色裙衫的少妇,无限的风情,低低的,哀哀的,却充满了诱惑,看过你的人,都会终生不忘,刻骨铭心。
字里行间透着些许的伤感和凄凉,更让徽州这座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毫不否认的是,徜徉在这些古老的街巷,那种阴郁的冷寂,有时会让我有一种喘不过气般的想逃离。
但又痴迷于那种令人窒息的娴雅与清幽。如同饱蘸诗意的笔触在歙砚边的宣纸晕染开去,散发出浓郁墨香的书卷气息。
国庆节的徽州古城,依然是人群涌动。看过了呈坎的宁静,一踏进徽州古城里,立马生出一丝无法言说的失望。
元一张的门票依然无法阻挡人潮如海。这座千年前的徽州府,喧哗热闹如集市。
那些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红顶商人,看到如此这般繁华,不知是欣慰还是更徒增了寂寥。
也罢,在我眼里,那一砖一瓦,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那千年的风流如尘埃般散尽,唯此一句:不可说,不可说。
胡适说,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英格兰人一样,四处经商,足迹遍于全国,最初都以小本经营起家,而逐渐发财致富,以至于在全国各地落户定居。
穿行于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中,感受当年那些红顶商人的繁华和落寞。
每每进到一处老宅院里,于阴暗的光线里,抬头望向头顶那片四方的天空,心中想起雪小禅笔中的徽州女子,便徒生一丝怜惜,那些穿着青黛色裙衫的女子,孤独地立在这一片阳光里,是否思念着心爱的男人呢。
庭院深阁,半窗锁颜。“几盼夫君望尘归,何奈身系贞洁牌”。每天就痴痴的望向这一方天空,等到心思痴了,鬓角白了,身倦了,眼神也慢慢地黯淡了.......
我无法想象那些富豪大贾经历了怎样的由盛及衰的过程,几百年后,这些老房子里住的不再是风雅读书的商人,多的是白丁。
那些老房子斑驳的墙壁,以及留下的老家具,散发着经年不散的陈旧的味道,隔了千百年仍然扑面而来,稍微碰触就能掉落岁月的尘霜。
再看现在住在这里的人,好像并不在意他们的先辈曾经怎样的辉煌过。当他们向游客们游说推销着家传的砚台和旧物件,一脸世故的殷勤。
心,一点一点的伤感了起来,为这老房子,亦为这老房子的主人。
闲逛中走进陶行知纪念馆,仔仔细细浏览了一遍陶先生的生平。
心中满是崇敬之情。可惜英年早逝,真乃中国教育界极大的损失啊。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认为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我真是有点唏嘘了,这样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为什么没有在当今中国广为弘扬啊。
唉,不说了吧。
看到一张陶行知先生的照片,觉得陶先生应该也是蛮风趣诙谐的一个人。“此照片由陶行知自己剪贴,并亲笔写上留学前后四个字”。
留学后的颜值简直大反转啊,见了世面增加了学识,真的不仅陶冶了人的情操,更是改变人的气质与容貌啊。
陶行知先生是不是想告诉大家,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呢。
这照片却让我想起了网上流传过的,去西藏旅行的妹子和小伙儿,进藏前后的照片对比。禁不住地莞尔了。
在黄山市游览,因景点分散,感觉交通不是很便利。很多地方需要拼车或者打车前行。
有的地方就算有旅游巴士,也不全是直达,仍需在某个集中的区域再次换乘。
不可思议的是,当地人对距离的心理承受感特别局促,二三十公里对于他们来说,简直远得不得了。
每次问路,他们都跟约好似的都不忘叮嘱一句,还好远呢。其实在生长于大北京的我们看来,不过是从公主坟到王府井的距离。
有一次打车去往换乘车站,司机师傅讲,当地人一公里都会打出租。买噶,这到底是懒呢还是对距离的恐惧?
顿时想起在台湾旅行时,只不过两个路口的距离,让台湾同胞一句“好远哦你们坐出租车好吧”,给唬到腿软。
由此,我貌似有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格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圆百里的小地方,无形中真是禁锢了人的视野。
所以从这方面不难解释,为什么年轻人要到大城市去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了开阔格局吧。
(二)风雅唐模
唐模古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
从屯溪到唐模貌似没有直达的巴士,我们按照当地人介绍坐车到徽州,然后花80元打了一辆三蹦子到唐模。
初闻唐模,如呈坎一样,一下子就先从名字上喜欢起来了。
唐模,如果简单的望文生义,就是唐朝的模样。其实,追溯起来,这里深藏着感人至深的忠烈故事。
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为躲避五代十国年间的战乱,避居乡野,但又怀念盛唐景象和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决定按照盛唐时的模式、风范和标准建立一个可供族人栖身的村庄。
至此,唐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多年。
这样的唐模,怎可不去?
唐模古镇门票80元,网上预订65元。
三蹦子拉我们到唐模,是早上八点半。游人寥寥。
在游客中心取票,售票的女生问是哪里来的,我说北京,她立马回了一句:北京欢迎你。妹子,你的意思我领会了,谢谢哈,O(∩_∩)O~
如果呈坎代表一种自然的质朴,那么唐模则极具人文的风雅。
同是千年古村,唐模却更加充满了诗意和霞姿月韵。
我感动于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呈现,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运。昨天“一生无坎”,今天又走进清雅高迈的盛唐。
虽然被誉为徽州民居代表的缩影,但却又有着江南水乡般的旖旎。小桥、流水、人家,清醇幽静,“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悠悠古韵,婉约如碧玉。
这里不但有古老的徽派建筑,亦有茂密的植被,清澈宁静的溪水,有孝子为母亲仿建的小西湖,有小巧精致的园林。
更重要的是,游人寥寥可数啊。在国庆节,能择一个地方,这样从容悠闲地尽享风雅之事,不得不说这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呢。
喜悦如我,欢腾如我。
昨夜睡眠香甜,今天一早又步入这样的清淳幽静之地,欢快之情无以言表。像个孩童一样跳跃奔跑,一个劲地唤着胡先生拍照。
真好啊!人间允许我活着,还让我看了这样的美景,而且一时感觉不到危险和伤悲,这已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至于其他嘛,可以另外计较。(*^__^*)嘻嘻……
这里有个徽州老作坊,里面有卖鲜榨蓝莓汁。
我极喜爱蓝莓。欢喜地买了一杯,还不忘问人家要看看那蓝莓果在哪里。店家小妹热情地跑到冰柜那,盛出一碗冰冻的蓝莓果子给我看。
我满足地点点头。然后买了一堆的蓝莓干和蓝莓蜂蜜。没有蜂拥的人群,不用排队,不用举着钞票抢心仪的东西,心里产生了一种窃喜般的得意。
在园林中闲庭信步,有祠堂,有牌坊,有郎朗的读书声。听闻喇叭里播放着小儿读书的稚嫩的音律,游走在这私塾门口,宁静而悠远,穿越般迷离。
一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悠悠地在唐模的上空升腾开来。
真的好生羡慕这里的人们啊。
但我深知,于我,仅仅是羡慕而已,倘若让我长年累月的生活在此,我想我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长久地定心于此吧。
有人说等年老时选择一隅僻静的乡村安宁的终老,但我总会质疑这样的结局是否适合所有的大众。
谁就能断定老了后就不再有任何作为任何豪迈任何激情,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晒晒太阳喂喂猫狗?
年轻的我们之所以幻想一种万情皆忘,且把阴阳仔细烹的美好意境,只是对疲累的现实生活的一种逃离。
但逃离,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任何的逃离都不会实现永恒。
不管是去到呈坎也好,唐模也罢,我们只为了找个地方,让奔波劳累的身躯以及禁锢了许久的灵魂,可以在阳光下恣意欢快地撒个欢。
明智的人总会找寻这样一个地方让自己静下来,找寻一处心灵的皈依之所,等一等灵魂。然后,抖落尘埃,继续上路。
就如有人说的,北上广你注定逃脱不掉,因为这里有你所希翼的一切。
虽然,我们的日子,依旧由一段一段的心境组成,氤氲,蒸腾,或者,安静,散淡。
或鲜美或乏味或庸碌。不必纠葛罢,其实人生根本无解。
但我想,一个人能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走到很远的地方,看大千世界,感受内心的丰沛,同时依然享受世俗平凡的生活,也算是人生的赢家了吧。
一位阿婆在自家蔬菜地里忙着,我上前问,种的什么菜啊?阿婆有些迟纳,只是微笑着看我。我又问,她便说到,青菜啊。
那绿油油鲜嫩的青菜,又勾起我一阵内心的垂涎。转头对胡先生说,我们要有一个院子种点菜多好啊。
但旋即又思忖,生活如此自然纯朴没有任何粉饰,不知这里的人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渴望?
或许,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你不了解的乐趣,否则难以想象拿什么支撑活下去。
总有人努力活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林清玄说,许多人躲在暗处生活,又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活着,这是个大命题。不管是生活在北上广还是这僻静的乡村,其实都在努力地为明天活着。
就算不安命,却像一条河流,安分地让岁月的苦难与悲喜洗练着罢了。
这个类似苦瓜的果子,我总是记不住它的名字。长了一副苦瓜相,内里的红艳艳的果粒却是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