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旅游 > 明文征明书画辨伪

明文征明书画辨伪

发布时间:2023-4-19 10:27:14   点击数:
北京治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文徵明(.11.28-.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因官至翰林待,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山水册页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山水册页

1、文征明的家世

文征明的家世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成都太守文翁,到唐代有帐前指使、轻车都尉文时。文氏传至十一世时,便有了宋代的宣教郎文宝,及南宋末年宰相文天祥。再后来有至元年间为湖广管军都元帅镇武昌的镇远府君文俊卿。文俊卿生有六子,长子文定开为明太祖时期官至荆州左护卫千户;次子文定聪为明太祖教骑舍人,后赘为都指挥蔡本女婿,随蔡本迁徙苏州,从此文氏落户苏州。

文徵明家系

2、文征明师承及门人弟子

文徵明师承及门人弟子

1、文征明的山水题材主要有三种:

(1)表现文人心目中的雄伟、沉静、清秀的江南自然之景。

(2)表现文人雅集聚会及庭院生活

(3)仿前人作品如董源、巨然、米芾、黄公望等人的山水作品。

文徵明山水册页

2、笔墨技法

(1)粗笔山水

主要是师法沈周、吴镇又兼取赵孟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但又带有干笔皴擦的书法用笔的飞白效果。

文徵明山水册页

(2)细笔山水

为文征明本色画面,主要师法赵孟、王蒙等;构图丰满、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表现。造型棱角分明,略有变现;用笔工细棉密,捎带生涩,朴拙之趣。

青绿山水敷色多为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墨色以灰色调为主,浓墨提醒,变化无穷。

在笔法运用上,文征明以中锋为主,笔调凝重,很少用侧缝和飞动狂放的笔法。

文徵明山水册页

3、早中晚时期山水风格

早期:时间约在二十几岁至四十几岁,绘画主要师法沈周、赵孟、倪瓒和黄公望等,画风以工细为主,兼有临仿、写意之笔。笔法工细严谨,传世作品不是太多。

文徵明山水册页

中期:时间约在四十岁至六十二、三岁,画风主要师法王蒙、赵孟。作品以工细为主,精品居多,风格细秀文雅,笔法尖细,皴法细密。

文徵明山水册页

晚期:时间大约六十四岁至九十岁。画风具有粗细两种面貌,其绘画笔法上,细笔除了主要吸收赵孟、王蒙、黄公望;粗笔吸收吴镇、沈周除外,还吸收了宋元水墨写意法,并融入了书法的写意,最后形成自己的面貌。

4、书法

文徵明篆、隶、行、楷、草各有造诣,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和谐,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书法册页

文征明的小楷主要师法《黄庭经》、《宣示表》、《十三行》,又能融唐楷于一炉,形成自己“温纯精绝”的风格。

文徵明书法册页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文徵明书法册页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狂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山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

文徵明书法册页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

文徵明书法册页

5、题款

文征明写字很注意笔笔送到,行气上文征明的“横”笔略微向上挑。

题款为平头款。

文征明的“明”字有的时候是写“日”,有的时候是写“目”旁。

文征明早年名“文璧”,其“璧”从“土”不从“玉”,如见到“玉”的“璧”伪作。

42岁时改“壁”为“明”,更字“徵仲”

44岁时“文壁“、”文徵明”互用

45岁至90岁去世,“文壁”不见使用。

文徵明书法册页

6、拍卖市场

目前拍卖市场文徵明的拍品是有不少,但是没有可靠的真迹。像这种级别的古代书画,流传到现代,基本都能在名家收藏著录里可以查的到,凭空出现的说是真迹基本不存在,藏家在收藏文徵明的藏品时,一定要在笔墨鉴定的基础上辅助的查找了一下著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ly/1362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