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地图 > 纯技术黄山高铁站交通枢纽工程总体设计

纯技术黄山高铁站交通枢纽工程总体设计

发布时间:2018-5-16 17:50:42   点击数:
黄山高铁站交通枢纽工程总体设计

蒋中贵

[摘要]黄山交通枢纽是集高铁、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本文从公交先导,引导发展,有效减少交通阻抗,路内站场设施场外化,提供多层次、高品质公交服务出发,以交通环境人性友善、传承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介绍枢纽设计理念和及总体方案,供相关同仁和专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铁站交通枢纽;交通研究;设计创新;总体方案

概况

.建设背景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世纪,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借助建设高速铁路的新机遇,黄山市提出了建设交通枢纽型城市和大力发展交通设施的要求。黄山枢纽作为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是黄山市推动建设最重要工程项目。

.2建设条件

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规划地块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黄棕壤、黑色石灰土、紫色土为主。区内地貌以低丘、山林地和旱地为主,规划地块内绝大部分山坡相对高差在0米以内,适宜建设用地。项目周边区域现状道路有梅林大道和多条村村通公路。

.工程规模

黄山市高铁枢纽工程总占地约亩(含24亩站前广场),地下车库2.4万平米、落客高架道路m、双向八车道站前大道.4km、双向四车道站前大道下穿车行地通道m,及设计规划预留长途、公交蓄车站场和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枢纽建设目标、定位和设计理念

2.目标和设计理念

专业化设计理念,着眼宏观规划提供整体性方便出行解决方案

——以交通功能性为龙头,考虑各专业学科的相互支撑,结合城市近远期发展,使项目具有前瞻性,实现枢纽设计的多学科综合最优化方案。

创新的设计理念,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建设美丽黄山、彰显黄山魅力,引导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开发部分地下商业空间,减少城市建设财政压力。

人性化设计理念,保护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设计从人性化出发,提倡交通信息透明,减少交通阻抗,提升城市门户形象,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2.2枢纽功能定位

)区域交通枢纽;

2)着眼未来发展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满足多层次、人性化的多模式交通需求。

)体现古徽州、新黄山,园林城市形象、展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窗口;

交通量预测、建设规模需求预测

客流量预测是站前广场枢纽规划设计及各项设施规模测算的最基础数据。

表-高铁黄山北站旅客发送量预测表

分期

规划年

旅客发送量(万人次/年)

近期

中期

远期

表-2铁路黄山北站站前广场客流集散量预测表

出行目的

预测年份

日均旅客发送量(万人)

设计日旅客集散量(双向)(万人)

旅游

0.52

.6

.74

9.72

5.6

4.59

非旅游

0.24

0.54

.74

4.2

2.6

6.

汇总

0.77

.90

5.48

.9

8.22

20.90

表-年高铁与其他交通交通方式的换乘量(双向)

交通方式的换乘

人流量(人次/小时)

车流量(pcu/h)

高铁-高铁

44

---

高铁-长途客运

9

高铁-定线旅游巴士

24

5

高铁-常规公交

92

高铁-出租车

22

高铁-私家车

高铁-旅行社巴士

50

高铁-租车

70

64

高铁-导轨电车

4

---

高铁-自行车

40

---

高铁-摩托车

4

高铁-步行

40

---

表.4广场各功能区交通设施规模预测汇总

功能区规模指标

单位

高架落客平台车道数

---

---

4

公交首末站线路数

6

8

定线旅游巴士线路数

7

8

长途客运站用地面积

m2

25

7

出租车场规模

48

48

48

社会车辆停车场规模

70

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

M2

70

4总体设计方案4.站前广场周边区域交通组织规划

高铁黄山北站及其周边开发区域的快速集散系统由站前大道、新城大道、环城路等构成,为黄山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内外部交通衔接提供了快速转换。站前大道、仙和路、托山路与站前广场对接,为主要的进出站道路。

4.2黄山北站进出交通组织

黄山北站交通形式为“高进低出”,以高架平台为纽带实现核心区的交通组织:出租车/小型社会车在站房前设置的高架平台进行落客,旅客可直接进入铁路售票厅和候车厅;旅客从地面层出站,通过步行广场到达常规公交、定线旅游巴士、长途客运、出租车候车区、非机动车停车点。

4.站前广场功能空间布局

高铁枢纽站前广场从平面上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常规公交区、定线旅游BUS区、出租车换乘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和站前广场景观人行区。广场东侧分为两个区,分别是:综合服务大楼和长途、公交蓄车场。

常规公交、定线旅游巴士、出租车根据不同流线组成三条车行环线、站房与广场五大区域之间分别设置人行交通区,交通换乘距离均小于50m,满足枢纽客流的转换要求。

4.2地下空间功能布局、规模

地下空间分为三个大区域,分别是:车辆停车区、商业服务区、导轨电车停靠站。地下空间仅一层,社会停车区和旅客服务区长m,宽00m,建筑面积24平方米,可提供42个车位。导轨电车停靠站场20m,宽8m,建筑面积平方米。

4.枢纽主要交通流线

4.4广场地下建筑设计

站前广场设置地下建筑,建筑整合为米长、00米宽的矩形。该地下建筑与客站站厅平行布置,与站厅间距60米,留出高架桥及预留的导轨电车建筑空间。

建筑在广场地下沿广场中轴线大致对称布置:居中是下沉广场和0至20米宽的人行廊道,直通站前大道下穿人行道;人行廊道两侧是服务用房与采光通风的天井。

建筑两头则是两个地下车库,分别考虑中型车(位于西南部,20车位)和小型微型车车库(位于东北部,车位),考虑不同车型的需要,两个车库采用了不同的柱网格局,同时建筑北部的0米宽车道将两个车库连为一体。

车库的两个端墙处,各自设置一个5米半径的圆形下沉庭院(设于地面汽车站场中央绿岛内),为地下车库带来采光与新鲜空气,形成“窗外景致”,同时又作为车库的紧急疏散通道。

4.5站前广场道路系统

4.5.落客高架道路系统

落客高架道路系统是广场交通组织的重要车行轴线,该道路将黄山高铁送客区与站前大道、托山路和仙和路连接起来,通过站前大道两处重要平交口实现各方向的交通转换,同时在落客高架道路终点附近设置掉头车道,车道半径满足出租车进入蓄车场的需求。

落客高架道路起点位于站前大道交叉口处,道路向西北方向延伸,通过定线旅游bus的分流点后,高架平行沿站房东南侧至落客平台后,上跨出租车蓄车场道路,向东南方向延伸,终点接站前大道附近,道路全长.74m,道路宽度按单向两车道布设,总宽9.5m,其中落客平台段总宽9m,单向四车道,中间设置长86m,宽2m人行站台,方便旅客下客使用。

4.5.2地面道路系统规划

()站前大道

站前大道是黄山市规划“环状+方格网”的城市主干道中六纵之一的主干路,该道路贯穿南北,以区域间交通服务功能为主,在高铁新区处兼备服务黄山高铁站场。

站前大道黄山高铁段全长m,双向八车道,道路红线宽度为58m,其中在站前广场为站前大道分别与托山路和仙和路交叉口外设置双向四车道下穿通道,解决过境需求,站前大道地面道路服务于站前广场,各方向交通转换通过两处平交口解决。

(2)常规公交道路

常规公交以圆环形式布设于广场西侧,通过蓄车场道路实现与站前大道的相互联系,并通过站前大道与托山路交叉口实现各方向的交通转换。

()定线旅游BUS道路

定线旅游BUS以圆环形式布设于广场东侧,通过落客高架道路进入广场上下客,后离开广场驶入站前大道。

(4)出租车道路

出租车辆换乘区位于站房西侧,通过蓄车场道路实现与站前大道和落客高架道路的相互联系。

(5)长途车道路

公交长途蓄车场位于站前广场东侧地块,占地约45m2,长途车通过地块外侧支路实现与站前大道的右进右出。

(6)非机动车道路本次非机动车规划

结合广场具体布置,在站房东侧布设了非机动车停车区,并在站前广场南侧平行于站前大道布设一条非机动车道路轴线,保证非机动车道路系统的连贯性,以实现非机动车各方向交通功能的完整性。

(7)地下道路系统规划

本项目在站前大道广场外侧站前大道上分别布设了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该出入口直接服务于社会车辆停车区,方便社会车辆停车的需求。

同时站前大道主线下穿通道也位于地下空间,主要解决远期站前大道过境交通需求。

4.6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主题理念

本次站前广场设计的主题理念来源于对黄山徽州文化重新解读,为了配合好站房的整体风格,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理念确定为“天下黄山,山水魅力”。设计力求通过黄山的风情风貌、黄山的特殊韵味点缀站前广场,通过站前广场特色景观将黄山更好的展现在旅客眼前,从而为游客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整个设计是与车站周边整体环境以及黄山城市整体风貌相溶和的,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车站站前广场。

(2)设计亮点

)多角度展现黄山特色

充分挖掘黄山的历史、传统、民俗,以及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整个设计从整体布局、环境布设等多角度充分展现了黄山特色。

2)多空间疏导客流集散

将广场的功能与景观很好的融合,通过人流集散空间、可驻留空间,以及应急避难空间等多种空间组织形式,更好的疏导客流,最大程度的发挥了站前广场的集散功能。

)多形式表达地域风情

车站是城市的对外展示窗口,是城市给予旅客的第一印象,景观设计中,通过雕塑、铺装、绿化、小品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丰富多样的黄山地域风情,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5枢纽交通评价

基于道路、枢纽建筑平面CAD图,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交通模拟软件VISSIM(VISWALK模块用于行人仿真)建立模型。交通评价如下:

()行人流整体上看,高峰小时枢纽的设施供应较充足,没有问题特别突出的关键点位。关键节点,包括通道、自动扶梯和楼梯,能充分满足年的预测需求。所有的自动扶梯都运行在可接受的利用率上。交通设施有较大的富余量。根据模型输出,枢纽在紧急疏散情况下,地下层所有人员在2分钟内撤离至安全区域,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车流车辆动态仿真显示,站前大道平均车速大道58km/h,两侧平交口平均延误为2s,服务水平达到C级别,整体运行状况。

6结语

黄山高铁枢纽项目是众多高铁站城市交通配套项目之一,国内目前已建的高铁交通枢纽,由于建设周期控制有创意不多,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较好的完成政府和规划意图,较好实现了交通、人文、环境、工程结合,实现了以方便出行行为的目标,为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窗口,为建设美丽黄山,增加新的亮点。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dt/653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