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摄 
黄山摄影
——兼谈风光摄影中的大与小
姜炎
风光摄影在摄影家的拍摄活动中,可以说除人物摄影是摄影者接触最多的摄影创作题材,也是人们最为爱好的拍摄题材,但也是难以拍摄成功的题材。爱好风光摄影的摄影家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风光照片看起来好看,拍摄起来却不是那末容易。为何不容易?难在何处?难就难在风光照片拍摄起来太容易了。不是吗?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是摄影家,个个都是摄影师。到达一个景点,可以说“人手1机”;如果再加上,有的还不止1机。凌晨拍摄日出,太阳1露脸相机就霹雳啪啦响个不停。更有甚者,也是拍摄大军中棒棒的一员。有时候还真有不错的佳作问世。那末,作为爱好风光摄影的摄影者,我也走南闯北跑了很多地方,到过很多风景区,拍过很多名山大川。但是我还是喜欢秀美壮观、如诗如画,被“五岳归来不观山”的大旅行家徐霞客赞之为“黄山归来不观岳”的黄山。故此,我想借助年在黄山整整一年的摄影创作实践,谈谈风光摄影中的大与小。
黄山,虽然不在“五岳”之列,可它有着“五岳”不能比拟的特点。比如泰山的古朴,西岳的峻峭,峨嵋山的娟秀……
况且它还有着它山所不具有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4绝”的景观。年我因工作,同省城的几位摄影家一起,在黄山整整驻守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了黄山的四季景象。深感黄山大有大的景观,小有小的景象。大景如天都、莲花、光明顶,峻峭挺立,高耸入云;“健骨竦舛,卓立天表”。小景如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大景小景,浑然天成;消息结合,气象万千。如何捉住风光摄影这个题材,根据景物本身的特点,走自己的路,拍摄出自己的作品,这确切是不那末容易的事情。
景物之大
风景摄影的范畴很大,只要是处于自然界中的景象,包括人造景观,都在这个范畴以内。但是,自然界中景象万千,不同地区的景象各自不同的特点。黄山自有黄山的特点。泰山自有泰山的特点,“五岳之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势挺立雄奇,山间林泉松涛,巨石飞瀑,风景优美壮丽,静穆中透着奇异。而那犹如云梯的十八盘,高耸入云的南天门,更是让人望而生畏。若从山水的角度视察,“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水,独具一格。提起桂林山水,人们又会自然地联想到漓江。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范围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山水旅游区。它有着自己“甲天下”的特点。漓江风光的美,不但展现了“山青水秀”的特点,而且还有着“流泉飞瀑”的佳景。并且漓江风光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神韵。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幻化迷人;烟雨茫茫的漓江,雾蒙蒙,云海升腾,雾里观景,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若能捉住漓江这些个特点,拍摄的景象有可能产生一种水墨画的效果,应该说不失为风光摄影的佳作。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艺术家。地域的不同和景点本身的特点,造就了一个个美丽的自然景观。一个景点有一个景点的特点,即便是不太显眼的小的景点,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作为摄影者,应当根据景物所出现的自然特点,选取最好角度,拍摄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作品。比如黄山,虽然有着“4绝”的美景,但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极其壮观的“云海”。而黄山云海的出现,各个景点的景象又不尽相同。最有气势确当属于北海,以清凉台为拍摄点,不论是东部或是北部,云海的出现都是比较理想的(图1、云涌峰浮)
凌晨拍摄日出或朝霞也是1处比较理想的拍摄点。固然,若遇上好的机会,别处的景点一样也会有佳作。年11月,一天下午,雨过天晴,我和同伴一起从北海动身,直奔莲花峰,当我们到达峰顶时,对面的9龙峰出现了云海,透过晚霞十分壮观(图2、九龙卧云)
我们赶上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幅作品曾参加日本黄山摄影作品展)当我们拍摄结束时,天已黑了下来。依此可见,一幅好作品的成功,摄影者的技术技能固然重要,而天时地利好的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大家之大
这里所说的“大家”,实则是指集体创作的“大部队”,动辄十几人,几十人。每到一个景点,蜂拥而上,人挤人,人挨人;抢占了拍摄位置,支起三脚架,谁也不让谁。这样拍摄的“大作”,就像在商品店的橱窗里所看到的名牌商品一样,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景也是每个在场的人都可以拍到的。如果运气来了,碰到好的气候条件、适合的光线,还说不定可以拍得几张较为成功的作品。这样的拍照,不能不承认,就像在卡拉OK厅里高歌一曲一样,有其通俗的吸引力,拍出来的照片也可能遭到他人的追捧,但对真正执着于摄影寻求的摄影者来讲,那无异于随着他人在“唱”,它既不能说是自己在“唱”,更谈不上甚么“个性”,更是少有“第三只眼睛”的发现性,固然也不会有甚么新鲜感了。这类“创作情势”又怎样可能拍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呢?我在老年大学任课时,曾看过几位参加某创作团在1著名景点拍摄的作品,美不美?美!好看不好看?好看!当我看完了以后,如果不看文件夹上输入的摄影者的名字,我却说不出某幅大作是某人拍的了。
在讲评学员集体创作的那些作品时,我在指出通病的同时,说了一句话:“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人眼里的景”。我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大家都在看的景,要换个角度去看他人眼中的景。其实,这个问题游客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眼睛视察眼前的景物,以黄山玉屏楼附近这块石头(图3)为例,古人称之曰“指路石”(亦称“手指石”)
今人却以自己的眼睛观看,并且赋予时代特征,取名为“石”,还有的称其为“全球通”。摄影者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视察他人看到的景物,并赋予新意吗?
在黄山创作期间,我曾要求我的向导,不要只带我去大家都去而且游客也能到达的景点,陪我去他人没去过、游客也到不了的地方。向导接受了我的意见,先是陪我去了后山的皮蓬,在那里我拍摄了“仙人指路”,进入了无人走进的山涧沟,虽然艰苦,我却拍摄了很多他人没有拍摄过的小景。
后来,向导又陪我登上了始信峰对面的1座山峰,没有磴道,攀登起来十分困难,我在峰顶拍摄到一个小景(图4、峰巅巧石)
这幅作品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黄山摄影作品展》。
总之,在摄影创作上要走自己的路,吃他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小中见大
从记录摄影的观点来看,摄影者拍摄出来的景物应当和肉眼所看到的基本一样,最最少不会有太大的区分。特别是在风光摄影里,常人由于都是站着观看风景,摄影者也大都习惯于站着拍照。这使得“观景点”这个创作因素常常被人忽视。其实拍摄角度的变化和创新,以致拍摄位置的改变都可以增加观赏者对所拍摄事物的了解,一样也可以体现摄影者的不同意图。美国著名摄影家萨考斯基就特别指出:“为了更有效地表达题材,摄影者需要放弃一般的观景点……”简单的说来,从前面看和从后面看一个景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正如“高山仰止”和“俯瞰大地”是对不同角度观景的写照是一样的道理。更进一步来讲,拍摄角度和拍摄位置的改变,也能改变前景和远景之间的透视关系,改变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同一个景物赋予不同的解释。
其实,这些还是从事物的整体去观看的,摄影者如何从整体中发现局部的美?小中见大。虽然说肉眼所看到的是一个开阔而包罗万象的真实的视野,我们的注意力仍可以集中在一景一物上。这类选择性的视察能力却不是照相机所能具有的,这也是人肉眼视察和照相机纪录之间的最大辨别。所以,在一张照片里,把所有的细节都如实地记录在画面上,应当说是摄影者在拍摄前对细节取舍的忽视。我们应当像唐代诗人杜甫在“旅夜抒怀”诗里描绘的那样:“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临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1沙鸥。”几近每句都是有着极大寓意的细节。
突出局部,强调细节。使每个画面都能含有一定的意境,为一些习以为常的景物赋予新意。黄山“猴子观海”(图5)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一块酷似猴子的石头,和云海融为一体,就赋予了一定的意境,构成了极富诗意的景象。
而细节常常被人理解为单一的孤立的,其实有时候在同一画面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个以上的景物,但是这些景物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就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野里本来是毫无联系的景物,奇妙地勾出了1幅可以带来沉思的画面。摄影者利用画框做一样的去芜存菁的选择以后,一样也可以把那些关联其实不密切的景物组合到一起,从而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