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黄山

您现在的位置: 黄山_黄山地图 > 黄山旅游 > 图文看懂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渊源

图文看懂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渊源

发布时间:2018-8-23 21:32:05   点击数: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华民族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通过尝百草为老百姓寻找治病解毒的良药。后来他发现一些植物的叶子煮好的水,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便将它们作为一种药材。——《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这是有关中国茶叶起源最早的记载。

唐代陆羽根据这段记载,在其精心整理的《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认为中国饮茶的历史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神农氏时代。

自此,在中华大地上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与礼仪——茶文化。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据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已经明确证实,在秦汉时期,我们的先民已经很熟练地烹煮茶叶,并且从事茶叶的贩运。

而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的记载,记录了东吴君主孙皓“以茶代酒”(招待宾客)。

至于南北朝,越来越多的历史记载,证明那时候饮茶在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中间非常流行。比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比如《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饮茶更加深入人们生活,无论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而且"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已经出现了茶馆。

根据《茶经》记载,唐代已经出现名茶计有50余种。

唐人所绘《宫乐图》,画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应了典型的唐代煎茶喝法。

自宋代开始,茶已经成为人们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全国范围内出产名茶多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龙凤茶、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贡新銙、试新銙、北苑先春等40余种。

宋代主要名茶产区地图

北苑团茶是在唐宋间流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加工成型的。

毫不夸张地讲,茶文化自宋代开始发展到顶峰。

元代,茶学和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创新,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有专门的经营茶的商户——茶户,国家设有专门管理茶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等,商贩销运茶时要购买凭证——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饼茶和散茶

明代,在散茶基础上,出现了芽茶和叶茶。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明代兴起的饮茶冲瀹法,是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冲饮方便,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冲泡法的改进,也促进了茶具的兴盛。

明末清初,茶叶生产制作技术日益成熟,茶叶开始走出国门征服全世界,茶叶的出口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在国内,茶馆作为平民饮茶场所,发展迅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尤其茶馆与曲艺的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风景线。

盛行于中国清代的茶馆

图为当时欧洲贵族饮尝来自中国的茶叶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明的发展史。

茶叶从发现之初,先后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程。

药用恐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药茶

食用主要体现在要么生嚼,要么将茶叶用作煮食捞起凉拌,做茶粥等。

茶粥

而饮用,则是茶叶最广泛的应用。

饮用茶,也先后经历三个阶段。

唐代及之前名曰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宋代点茶法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通常来说,中国共分为: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就目前而言,根据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的分类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银针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主要包括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乌龙茶: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还有些建瓯建阳等地产的茶,如矮脚乌龙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这里的水仙和奇兰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种茶地在不同的产地产的茶)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等,前两年流行的那个叫东方美人的也是这种)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乌龙茶,阿里山极品金萱茶等)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黄茶,即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黑茶主要分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边茶(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陕西黑茶(泾渭茯茶等)

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饮茶过程中,还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包括煎茶道、斗茶道、功夫茶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现如今,茶道已在日本流行并发扬光大,成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今天,茶德简为八个字: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精神

则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中引申出来的道德风范。

茶联

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主要包括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

茶联

茶具

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包括茶则、茶盏、茶碗、茶匙、茶斗、茶荷、茶擂、茶仓、茶夹、茶针、茶桨、茶刀、茶海、茶杯、茶盘、茶船、茶巾、茶拂、茶宠、香炉等。

按材料分为瓷器、紫砂、木鱼石、漆器、竹木、玻璃、搪瓷、冰裂、陶土、金属、石茶具等。

茶画

则是指茶与绘画的结合,属于传统水墨国画,是茶文化的真实写照。

元代赵孟頫《斗茶图》

茶学

茶学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可以划分作两大部分,茶科学和茶文化学。

茶艺

主要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礼仪规范、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主要分为:祁门红茶茶艺、台式乌龙茶艺、中式乌龙茶艺、绿茶茶艺、普洱茶茶艺、花茶茶艺等。

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自然少不了与茶文化有关的专著,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以下:

首先介绍前文提到的唐代陆羽《茶经》,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煎茶水记》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品茶要录》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最后,再补充一个跟茶文化有关的概念——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

古代,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成为古代经济文明的交流通道。

(全文完)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heshandao.com/hsly/6982.html

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